【摘 要】當前,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本文從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構建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 文化認同 教育體系 構建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構建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意義重大。
一、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認同是指人們對自己所屬的文化的認知、贊同和感情依附。高校校園文化是學校師生經過長期努力、共同奮斗、共同創造和擁有的群體文化,它對高校人才培養,學生人格塑造和情操的陶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是學校的重要工作之一
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知道,任何文化都存在可傳播性和可交流性,但任何文化體系的外傳,都必須有其文化“知音”,即文化的共通性,才能被另一種異體文化認同、吸收和同化,并在此基礎上重構為新的文化形態,這種外來文化才會在相對于它的另一異體文化土壤里生根并結果。當前,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繽彩紛呈,各種現代思潮在校園里交相共存,其中大部分是優秀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良的外來文化,如西方自由主義文化,這種不良文化極具破壞力地沖擊著傳統的優良道德文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失去它原有的陣地,尤其是隨著90后的一代學生進入大學,他們身上帶來的一些不良觀念正沖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我們知道,高校是育人的陣地,是培養人才的基地,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熏陶學生成人成材,可以使教師安心于“三尺講臺”,全身心地做好育人工作。如何使師生認同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文化,這是高校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是學校工作的重點之一。因為只有讓師生認同學校的主體文化,才能建立起強而有力的“防火墻”,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
2.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是學校凝聚力工程之一
學校是一個整體,沒有良好的凝聚力,就如一盤散沙,更談不上如何發展。“凝聚力工程”是指學校通過建立關心師生員工的工作機制,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戰斗堡壘作用的活動。其作用就是通過建立相應的機制,不斷密切師生關系、干群關系,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戰斗力,進而促進學校不斷改革發展,提升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是學校凝聚人心的一項重要舉措,文化認同是文化凝聚力的基礎,沒有對文化的認同就沒有文化的凝聚力。校園文化認同教育必須以黨情、國情和校情為基礎,充分聯系教育實際,尤其要注重提升學校的精神內涵,使廣大師生高度認同學校,認同學校的歷史,進而愛校,并以學校為榮,從而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如果學校缺少了凝聚力,校園文化就可能成為空中樓閣,學校的各項政策也無從落實,進而影響學校的發展。如何使師生產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使學校文化與學校的特質有機整合,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是學校的凝聚力工程之一,是學校制定和實施的一項凝聚人心的重要內容。
3.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是學校品牌戰略建設的內容之一
學校品牌是指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辦學水平、人才培養、科研水平、校園文化、學科建設和教學質量等方面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美譽度,它是學校的無形資產和精神財富。品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所形成的辦學理念和社會知名度無不是經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為之努力奮斗的結果,所以說,學校要鑄就品牌就必須經過一個長期、系統的創建過程。同時,學校品牌還是學校文化積淀的結果,是全校師生長期形成并得以傳承的良好文化。《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6年度課題指南》在“教育經濟與管理#8226;學校管理制度研究”欄目中,首次明確把“學校形象設計、品牌建設和文化建設研究”納入了資助范圍,這也就充分說明了學校品牌建設的重要性。
校園文化認同教育對學校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好的品牌可以得到廣大師生、社會大眾的高度認同,它是學校形象的代言人,是師生和社會認同學校文化的載體。如北京大學校訓——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浙江大學校訓——“求是創新”,這些校訓無不代表了他們學校的品牌,是一個得到社會大眾高度認同的形象,同時,也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價值。所以,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是學校品牌戰略建設的重要內容。
二、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現狀透析
當前,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情況良莠不齊,效果并不明顯,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還處于一個起步的初級階段。
1.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處于起步階段
當前,高校十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許多高校建起了設施一流的活動中心、體育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場地,這些硬件先進的場地極大地提高了校園文化的整體氛圍,給廣大師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活動場地。但是我們也看到,目前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還處于一個起步狀態,這是因為校園文化基礎設施的先進與否并不代表文化認同教育體系開展的好壞,它只是一個外在的平臺,其內在的要求是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在學校體制層面的認同。而正是這種體制上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發展,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無法進入學生的主課堂,如學校的管理制度上沒有建立完善的認同教育體系;學校的校史教育不能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的重點;校園景觀設施更多的是一種大眾化的環境,缺少學校特有的文化氣質。這些問題造成了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整體環境還存在許多問題。
2.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內容不明確
由于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各項制度也不并不成熟,特別是缺少對內容的進一步深化,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這些內容上的不完善造成了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的簡單化。同時,學校對師生的認同教育也僅僅在進校的學前教育,其形式也停留在向師生講解學校簡單的歷史和學校的榮譽,這些簡單化的教育使師生無法產生深刻印象,更談不上對學校校園文化的認同。此外,許多高校從原來的老校區搬遷到新校區,老校區經過很長時間營造和凝聚的文化正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新的環境,這些新校區改善了辦學條件,但是卻無法移植老校區那經過無數代人努力營造的文化氛圍,這就造成了師生、校友對新老校區情感的不同,使文化認同教育處于被動狀態。
3.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宣傳不到位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要經過適當、合理的宣傳才能擴大影響力,使廣大師生得到認同。可以說,當前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整體宣傳還停留在表面上,缺少對其內涵的挖掘和提煉,這就造成了在校園文化工作上表面工作多,實際作用少的現象。而要提升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加強宣傳,不僅僅是對文化形式的宣傳,更應該注重于對學校文化內涵的宣傳上,如對學校的校史、校情和學校精神等方面的宣傳。
三、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構建
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強管理,注重積累,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使高等學校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區和輻射源。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是針對學校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提出的,也就是校園文化認同教育是以校園文化的總體要求為基礎。
1.強化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內容
校園文化的氛圍是以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內容為依據的,針對當前校園文化認同教育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內容上,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內容建設,這些建設的內容主要有:一是加強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點上的內容,如加強學校教育課程改革,增強學校的精神、文化、校情等方面的教育;二是加強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面上的教育,如增加學校校園文化的景觀設計,使其融入學校的文化內涵;三是加強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品牌建設,以品牌帶全局,用品牌的力量來引導和擴展校園文化建設的品味和質量;四是加強校園文化視覺形象設計,通過統一規劃的視覺形象加強廣大師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進而提升校園文化產品的視覺效果;五是加強對學校先進事跡和典型人物的塑造提升師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
2.豐富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形式
當前,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表面的也有內在的。因此,要加強對校園文化認同形式的創新,特別是增強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培育能力,結合教師和學生這一群體,探索并構建全新的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機制,形成一種真正能夠整合校園文化創新、文化傳播與文化實踐的文化生態環境,使校園文化認同體系創新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師生和學校間的關系真正能夠達到相互一體、互動激活、內外融合的理想狀態,為學校文化建設服務,進而使高校校園文化得到廣大師生的高度認同。而豐富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一是改變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固有方式,如采用感動校園人物、教師節獻禮等多種活動形式來達到師生的認同;二是改變校園文化認同的參與形式,如學校領導要從自身做起,在運動會等活動中要親自上場,師生互動,使師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學校的整體性。
3.宣傳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作用
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活動不經過宣傳都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也無法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同。那么,開展的活動就失去其本來的意義。宣傳的目的就是要擴大活動的影響力,提高認同效果。因此,加強校園文化認同教育宣傳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前期宣傳,特別是要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內涵和意義的宣傳,使廣大師生可以更好地認識文化活動;二是加強校園文化活動中間過程的宣傳,通過對中間過程的宣傳,可以鞏固和加強對活動的認識;三是加強對活動效果的宣傳,通過宣傳,總結成果,反思不足,為活動總結經驗。
4.提升校園文化認同教育的內涵
內涵是校園文化活動的核心,因此要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建設,特別是精神方面的建設,尤其要注重提升內涵品質。當前,隨著新校區的落成,許多高校的建設重心已從基礎建設轉移到文化建設,從外在建設轉移到內涵建設,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格調高雅的校園環境熏陶人、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園精神激勵人、以規范科學的校園制度約束人,遵循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繼承性與創造性相統一、主體性與開放性相統一的原則,才能使校園文化起到規范、引導和塑造的功能。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從加強內涵和品質上入手,以提升文化的整體適應度。因此,高校在內涵建設上要加強對軟環境上的投資,重點突出師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
此外,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還要在文化上求同存異,積極尋求不同文化的共同點,從而使校園內文化多樣性,結果統一性。同時,還要在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過程中學會在溝通中相互適應,即在不同的文化溝通中努力適應對方文化。最后,還要在文化認同思維上消除定勢,打破不同文化溝通中的定向思維,用公平、客觀的態度做好校園文化認同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教育部網站.
[2]李海榮.文化認同到實踐契合:馬克思主義大中國化的現實過程.學術論壇,2002,(3).
本文是浙江理工大學2007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校校園文化認同教育體系構建初探》 (項目號:yb0707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