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間高等學校的合作被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敘述了中外合作辦學是重要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動,是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 高等教育 國際化
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始于上世紀90年代。1995年1月,原國家教委頒布了《中外合作辦學暫行條例》,成為我國第一個有關合作辦學的全國性法規。隨著我國加入WTO,教育開放程度日趨擴大。2003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正式頒布,進一步規范了中外合作辦學活動。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在我國發展迅速,遍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部設立了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伴隨著1300多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復核工作的進展依次向社會公布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相關信息。
一、中外合作高等教育的作用
國際間高等學校的合作被視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迅速發展,教育國際化的趨勢亦日益明顯。中外合作辦學吸收和借鑒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管理經驗,優化了合作教育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置,重視和培養教師的國際授課能力。中外合作辦學是培養國際型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1.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對中國教育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中外合作辦學密切結合國家經濟、人才需求及學科建設的需要,加強國內急需、薄弱和空白學科領域與國外優勢學科的大學開展合作辦學,形成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促進學校整體水平、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度的提高。
2.中外合作辦學帶動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推動了高等教育課程的國際化
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中的一種更為深層和重要的形式,中外合作辦學引進了新的辦學模式和機制,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的改革,課程體系體現國際化的內容和觀點。高等教育投資主體不斷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能夠給一些無法跨入大學校門、無法出國留學的學生提供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
3.中外合作辦學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外合作辦學是重要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動,也是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西文化結合教育,互相滲透,有益互補。通過合作辦學,加強了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學生交流、教師交流,培養了一批批具有國際意識的高級人才;通過合作辦學,擴大了來華留學的規模,國外學生在我國學習、進修交流的同時了解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促進了世界各國人民之間友誼。
二、中外合作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我校國際合作教育學院始終把“突出合作教育特色,培育德業雙修人才”作為中心工作,堅持“以人為本,以法治院”的工作理念,建設和發展學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相對穩定”為原則,利用國內外兩種教學環境,整合各學院的優質資源,開創了合作教育的新局面。
1.突出合作教育特色,完善培養模式
合作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包容了中外高等教育的精華,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國際視野和綜合素質高的國際化研究型人才。
我校與合作院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的課程體系和管理模式,共同研究制定并實施了合作教育的培養方案。從2004年起共修訂了四個版本的培養方案,為學生搭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平臺。
我校合作教育培養模式經歷了由“2+2”模式到“3+2”模式的改良,即出國學生在國內學習兩年后赴合作院校進行后兩年的學習,執行“2+2”模式,不出國學生在國際合作教育學院學習三年后轉入相應學院進行后兩年的學習,執行“3+2模式”。學院始終堅持人性化管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切實保證學生的權益和培養質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培養的空間,兼顧合作雙方的教學要求,更好的解決中外課程銜接等問題。
經過積極探索與實踐,國際教育本土化模式日漸成熟,這種模式即是“4+0”模式,學生在國內學習四年,不出國門就能接受到國際優質的高等教育,加快了國際教育本土化的進程。
2.構建了應用型教學體系
(1)學院建設了三位一體特色鮮明的教師隊伍,即自有教師、外籍教師和聘任教師。通過培訓、派出等激勵機制,讓教師擁有合作院校6個月以上的研修經歷,先后已有18名教師在合作院校研修后回國任教,學院為所有派出教師建立了教學工作檔案,對自有教師研修匯報進行評議打分,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充分調動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從事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培養和提高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水平,提高了教師的國際競爭力,組建了一支具有開放思路、開拓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師資團隊。使我校儲備了具有國際水平的師資力量,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本土化打下基礎。
(2)學院緊密依托這支團隊,利用學校的優質資源,會同合作院校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大力推進課程和教材的國際化程度和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構建了具有我校國際合作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學院實質性設置了合作院校的課程,如“造船概論”、“綜合訓練”、“船舶工程概論”、“工程熱力學”等課程,由合作院校教師親自講授;“金融學Ⅰ-Ⅳ(投資概論)(財務會計)(公司金融)(投資組合原理)”、“運營管理”等5門課程,由我校教師融合了合作院校與我校的教學大綱進行講授,通過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及教學組織形式的融合,促進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3)學院突出教學方法的創新,鼓勵教師運用啟發式、研討式、案例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適合課程的新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應用與發展。如外籍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采用“圓桌”、“分組”式教學,組織學生一起小組聊天、交流、小游戲等接近生活和具有參與性的教學活動,消除了學生的緊張情緒,強化了學生“聽、說、讀、寫”的實際應用能力。我校一個教師在C語言課程的雙語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技術授課,巧妙地為學生設疑,保持了教學內容的新鮮、增強了教學活力,師生互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的積極思考,激發了學生的潛在能力。
(4)課程考核是課程學習的最后環節,也是重要環節。通過課程的考核可以有效的檢驗教與學的質量,反映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考試方式的恰當運用,與考試內容的科學設置,已經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學院探索了對課程的非標準化考核模式,如金融學Ⅰ(投資概論)課程考試采取同學們自愿組成團隊選取不同的上市公司,按要求進行預測分析,以團隊形式提交分析報告并進行答辯。VB語言課程的期末考試是上機實驗與筆試開卷相結合的方式,上機部分學生根據自己團隊的實力選擇試題;筆試部分配合上機試題設定不同題目。非標準化考核方式突出過程考核,即檢驗了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又評價了學生實踐能力,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考試方法的改革,進一步深化了教學改革。
我校2003年成立了國際合作教育學院,有合作教育學生624名,其中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園482名、合作院校校園142名。有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泰國、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等20多個國家的300名語言留學生、學位留學生。國際合作教育學院在五年的成長中合作教育項目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項目不斷拓展,已有4個國別9所合作院校。合作層次、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合作教育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受到教育部、黑龍江省教育廳、合作院校的高度評價,得到社會各屆、學生及其家長的一致認同。
中外合作辦學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是加快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國際視野和綜合素質高的國際化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黃建如.中外合作辦學: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中國教育報,2005.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