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育發展速度突飛猛進的同時,統籌兼顧教育發展的質量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任務。然而,教育質量提高是一個系統工程,牽涉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是關鍵。因此,本論文通過對江西教師隊伍情況進行分析,針對其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切入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策應措施。
【關鍵詞】江西 教育質量 人才隊伍建設
教育興,則人才興、科技興、國家興;教育落后則導致人才培養和科技進步缺乏肥沃的土壤,經濟和社會發展缺乏有力的根基。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人才隊伍是關鍵。教育的差距、人才的差距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教育人才隊伍質量的差距。沒有高水平的教育人才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以教師隊伍建設為突破口是提高質量提高的根本途徑。
一、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十五”期間,江西教育投入不斷加大,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順利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目標;職業教育發展速度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跨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民辦教育成為教育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但是教育質量總體水平還不高,如果不加以及時解決則勢必會影響江西教育發展的水平,影響江西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然而,教育質量提高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教育系統的方方面面,包括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網絡多媒體建設、實驗設備、圖書資料以及辦學理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術氛圍,等等。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可就目前情況來看,江西省教師隊伍建設并不容客觀。
此外,人力資本理論研究表明: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源泉,資源短缺的國家或地區可以利用人力資本提升來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江西是一個農業省份,經濟總體實力薄弱,農業人口多,且文化素質低,要實現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必須把教育優先發展擺在首位,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努力推動教育發展從以義務教育為主的初級開發向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為主的中高層次轉變,從規模發展模式向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要任務的質量模式轉變,從以促進教育機會公平為重點向教育機會、教育過程、教育結果公平并重轉變,并最終實現勞動力源豐富省份向人力資源強省的根本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而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是“四個轉變”能夠順利實現的重要支點。加強教育人才隊伍建設不僅有利于教育系統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構建“和諧江西”以及民生的改善。
二、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困境
近年來,江西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尤其是同提高教育質量的迫切要求還不相適應,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
1.教師增長總量與學生的增長速度不適應
隨著教育需求的增加,教師缺編問題突出。2007年全省普通高中師生比17.25,遠高于省里規定的標準;普通高校生師比17.92;本科院校17.51;專科院校18.59,均普遍高于全國水平。初中教師高素質的教師比例不足。小學教師主要是農村教師編制標準不符合農村教育實際,農村小學教師的缺口較大,代課教師嚴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2007年,江西農村小學生師比為20.98,比全國平均水平多2.29個百分點;代課教師7624人,占全省代課教師總數的96%。
2.教師知識結構與素質教育的開展不適應
近年來,我省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有很大提高,但相比之下,教師的整體學歷水平偏低。2007年小學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51.91%(全國66.88%);初中階段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38.43%(湖北43.12%、湖南41.81%、安徽41.23%、山西40.23%);普通高中本科及以上學歷教師比例79.78%(全國89.30%)。而且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十分薄弱。2007年,全省農村小學教師中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初中教師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為49.58%、35.48%(同類指標城市教師分別為76.68%、61.90%)。此外,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同實施新課改的要求,還有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
3.教師隊伍結構與教育協調發展不適應
經濟地緣發展的差距導致師資隊伍配置存在“馬太效應”,經濟發達地區可以容易吸引到優秀教師,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師流失嚴重。城市人口比重大的地方教師學歷合格率高,農村人口比重大的地方教師學歷合格率低,城鄉區域不平衡明顯。2007年,江西城市初中階段生師比為15.14,比農村高出0.39個百分點。此外,教師隊伍的學科結構不合理,外語、信息技術和藝術學科的教師比較缺乏。特別是農村小學外語、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師嚴重缺乏,而且農村小學教師隊伍也存在明顯的老化傾向。高校教師隊伍建設中的主要問題是高層次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流失率高。
三、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策應措施
教育人才是人才培養的母機。教育人才質量水平是社會文明進步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把教育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教育質量提升的突破口是貫徹落實教育優先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
1.完善教師遴選制度,打造優質教師隊伍。改革完善教師資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師公開招聘制度。盡量避免從本校畢業生中選聘新教師,改善教師隊伍學緣結構。建立全職與非全職、長期聘任與固定聘任、早期競爭激勵與晚期職業保護相結合的用人制度,初步建立“非升即走”、“分級流轉”的教師退出機制。
2.加強教師隊伍培訓,不斷提升教師水平。實現教師培訓工作的重點和機制的轉變,由基礎培訓和學歷補償教育逐步轉變為提高學歷層次的繼續教育和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的終身教育;由單純的政府行為逐步轉變為政府、學校、教師個人三者行為的結合。按照不同類別學校教師專業要求,實施分類分層培養,探索多樣化教師培訓模式。
3.改革教師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生活條件。建立教師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對農村學校給予適當傾斜,吸引優質教師資源向農村流動,努力提高農村教師工作、學習、生活條件。確保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省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對高層次人才積極探索年薪制和生產要素等多種分配方式。積極探索和構建多層次的、多形式的教師社會保障體系。
4.合理配置教師資源,促進教育協調發展。普通中小學實行城鄉統一的基本編制標準,并對農村學校適當傾斜,特別是增加農村外語、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等專業編制,促進農村素質教育的落實。大力推進城鎮教師和校長對口支援農村教師工作,建立城鎮教師和校長到農村學校任教工作服務期制度,規定把城鎮教師和校長有義務到農村學校至少任教一年作為晉升高級職務、參評優秀教師的必備條件,逐步解決農村師資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小南,周紹森.江西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2]張兆虎,王建社.教師隊伍建設管理機制研究.沈陽出版社,2000.
[3]陳小婭.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中國教育政策的重點.人民教育,2007,(Z3).
[4]龐麗娟,韓小雨.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及其破解.教育研究, 2006,(9).
[6]沈有祿.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實證研究——湖北、甘肅、北京小學教師隊伍狀況比較研究.教育科學,2007,(1).
(作者單位:江西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