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學英語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全國范圍內醫學英語的教學卻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參加“全國大學醫學英語教學研討會”的教師代表的言論來分析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并按照2007年下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醫學英語 教學現狀 改革研究
2007年6月2日至3日,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和復旦大學出版社在上海舉辦了“全國大學醫學英語教學研討會”,來自全國16省市29個醫學院校的40多位專家和教師與會,深入進行了教學經驗交流和研討。筆者出席了本次會議。雖然,會議時間較短,但各個院校的教師和專家進行了熱烈地討論,并且以梁正溜和李定均教授為首的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教師代表回答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從事醫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們的問題。通過此會,與會成員認識到了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并按照2004年下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1.沒有統一的醫學英語教學大綱
沒有大綱就等于沒有方向,這就給整個教學,如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材編寫等方面帶來了諸多不便。沒有教學大綱,考試大綱更無從談起,因而課程測試,教學評估就無據可循。多年來,我國對醫學英語教學沒有一個明確而統一的教學目標,因此,全國范圍內醫學英語教學比較散亂。與會的教師們反映有的以翻譯為重點,有的以閱讀為核心,有的則以寫作為重中之重。由此可以看出,統一的醫學英語教學大綱是必需的,也是教師們急需的。
2.醫學英語教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受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影響,各醫學院校在英語教學上均側重于基礎英語的教學,再加上合校之后,很多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醫學英語的地位也就被綜合英語所替代。雖然《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在“較高要求”中提到要“能摘譯所學專業的英語科普文章,并能撰寫所學專業的英語小論文”;在“更高要求”中“能聽懂自己專業方面的講座……能在國際會議和專業交流中宣讀論文并參加討論……能比較順利地閱讀自己專業有關的綜述性文獻……能用英語撰寫所學專業的技術報告、論文。”但某些領導對醫學英語教學仍是不重視。與會的教師反映,醫學英語開課僅一年,每學期36學時,共72學時,與大學英語相比(每學期72學時,共288學時),課時要少得多。有的高校甚至把醫學英語降級為選修課,這一點嚴重影響了醫學英語教學。
3.醫學英語教師嚴重缺乏,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
目前,畢業于醫學英語專業的教師數量極少,如復旦大學外國語學院醫學英語部,有醫學背景的英語老師只有兩位(2/13);其他醫學院校的情況更不容樂觀。醫學專業教師一般難以勝任英語語言教學,尤其是口語方面,除非是留學歸來人員,而“海歸派”又不愿意從事醫學英語教學,而英語教師又普遍存在不懂醫學知識的問題。所以,不管是醫學專業老師還是英語老師教授此課均感力不從心。
4.教材參差不齊,亟需統一教材
教材是教與學的依據,而各高等醫學院校所使用的醫學英語教材種類繁多,并且錯誤百出。這就嚴重制約了醫學英語教學任務的完成。與會教師們反映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自編教材,都是各自為戰。有必要按照《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編寫出高水平的符合不同檔次的醫學院校的醫學英語教材。
5.注重語言能力講授,缺乏人文精神傳播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英語教育大都非常重視對英語語言技能的培養,但卻忽略了對學生的文化熏陶。英語歷史久遠,而醫學卻更勝一籌,幫助學生了解過去,跟上現在,展望未來,思索一下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大夫是我們“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可以做到也應該做到的。只有把我們未來的醫生培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實現他們“救死扶傷”的誓言。
6.教學形式單一,學生興趣不高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還廣泛地使用在醫學英語教學中。雖然,在有些學校多媒體已投入使用,但由于缺乏合適的音像資料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其重要性。另外,雖然有一些醫學英語音像資料已問世,但就難度而言,只適合部分學生,而對于不同水平的學生,尤其是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還是沒有合適的資料。因此,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二、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
1.制定教學大綱,明確教學目標
參照大學英語的教學大綱,盡快制定出醫學英語教學大綱,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綱可循。應對教學對象,教學時數,教學內容,培養目標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次分明。
2.認識其重要性,培養復合型人才
“從長遠角度看,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主流應該是ESP教學”(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專門用途英語)。21世紀的人才應該是復合型人才,因此我們應該把學生培養成“能聽懂自己專業方面的講座……能在國際會議和專業交流中宣讀論文并參加討論……能比較順利地閱讀自己專業有關的綜述性文獻……能用英語撰寫所學專業的技術報告、論文”的醫學國際專家,能夠用英語學習自己專業的國際人才。我們應該改革目前過級考試模式下英語教學上的應試教育色彩,以培養復合型、創造性醫學人才為目標,以基礎英語知識與技能為工具,以科技英語,即醫學英語為重點,培養在聽說讀寫翻等方面而都擁有較高醫學英語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開設了“臨床英語口語”“醫學翻譯”“醫學寫作”“醫學詞匯”“醫學論文講座”等醫學英語課程。其他個別院校也開設了其中一門或多門醫學英語課程。
3.培養專業英語教師,建設合格的教師隊伍
鑒于醫學英語教師嚴重匱乏,應該采取各種措施,開啟各種渠道培養出合格而又足量的醫學英語教師。首先,針對職后教育,各校應該為基礎英語教師創造條件,鼓勵他們學習專業知識,如假期培訓。除了校本培訓,每學期還可以派1~2名英語老師到教授醫學英語較成功的醫學院校進修,進而取長補短。同時,按醫學英語的聽說、閱讀、翻譯、寫作教學的需要,對醫學英語教師進行專業分工,在工作中定向培養提高。
另外,針對職前教育,應該鼓勵一些條件成熟的院校開設醫學英語專業,為醫學院校的醫學英語教學培養師資。有的學校已經起步了,如南京醫科大學,廣東醫學院等;此外,有些院校已經開始培養雙學歷(醫學與英語本科)學生,如泰山醫學院等。除此之外,有些學校讓學生選修醫學英語專業,如西安交通大學。而我們也可以從醫學生中選拔一批英語較好而又喜歡從事醫學英語教學的學生,通過自考或與其他學校聯合培養的方法培養出一批既懂醫學又懂英語的老師。
4.加強教材建設,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教材建設是一項基礎工程,只有編出一套既能達到教學目標又能讓學生寓學于樂的教材才能滿足學生需求。Pauline C. Ronbinson認為ESP有兩個判斷標準:一是ESP必須是“以特定目標為導向的”英語教學;二是ESP教學必須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礎上。因此,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應該有不同的教材,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與會的藥科大學的教師們統一反映,針對藥學英語的教材極其匱乏,亟需進行編寫。另外,不同的技能訓練應該配有不同的教材,如聽說、翻譯、寫作、閱讀、詞匯等,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5.注重人文精神,培養高尚醫德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學中應適時適度地導入相關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醫學是一門特殊的行業,涉及到人的生死攸關,醫生的一舉一動對患者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把醫學英語作為一種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的工具,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醫德高尚的醫務工作者,以便為我國乃至全世界的醫學發展做出貢獻。
6.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英語教學
接受信息方式的多維化使得呈現信息僅僅靠文字已遠遠不夠。所以,多媒體、圖文聲像手段綜合運用會使學習更有效。醫學英語內容相對較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增強教學效果。同時,可以通過網絡擴大信息來源。另外,要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再者,不同的考試形式如提高平時成績,注重課堂表現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三、結語
經過短暫的兩天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名教師和專家了解了全國醫學英語的教學現狀,感覺到情況不容樂觀,我們應該攜起手來在醫學英語這塊土地上有所耕耘,從制定教學大綱、認識醫學英語的重要性、培養合格的醫學英語教師、編寫科學的醫學英語教材、注重人文精神輸入、探索合適的教學模式發揮我們應該發揮的熱量,為醫學英語的發展,為醫學生的發展,為人類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做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秦秀百.ESP的性質、范疇、和教學原則.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1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Robinson, P. 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 New York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91.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河北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