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美術教學評價,忽略了學生作為評價者的身份,忽視了美術學習活動中豐富多彩的個性對于提高學生的美術興趣、認識自我、創新意識等方面的促進作用。美術教育過程既是學生通過體驗、發現和接受學習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也是其人文素養培育的過程。讓學生早一點學會評價自己的作品,就能早些體會到藝術所帶來的自我滿足感。
【關鍵詞】教學評價 評價者 自我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首先是以教師作為評價的主角,而且基本上是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技法和最終作業效果等這些較為顯性的因素去尋找差異、分等排序,過分強調評價的鑒定和分等作用。再者,教師往往是以一個分數來評定學生的作業,并幾乎以此作為唯一的標準,評價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單一而刻板的評價,忽略了學生作為評價者的身份,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以及不同方面的綜合評價。同時,也忽視了美術學習活動中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對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激發和保持全體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認識自我、創新意識等方面的促進作用明顯不足。
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參與評價,讓學生評價別人對問題的回答、別人的作品以及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尋找自己學習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這是學生美術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成長階梯,對美術課程的價值實現、目標達成都是極為必要的。
美術教育過程既是學生通過體驗、發現和接受學習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也是其人文素養培育的過程。美術教育結果中的學生隱性知識的累積和形成是美術教育有別于其他學科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通過美術教育,有的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有的則在養成美好的高尚的情感方面有了不錯的起色,可謂各有所得,各有千秋。在美術知識和技能方面,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學生所能達到的熟練程度肯定會參差下齊,因人而異。要求學生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達到完全一致的狀態和水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再者,就不同的學習類型,學習者要經歷不同的階段,如果老師忽略各個階段,而將注意力集中在最終的結果上,那么學習者的學習就會受到阻礙或者說是沒有成效。
事實上,讓學生早一點地學會評價自己的作品,就能早些體會到藝術所帶來的自我滿足感。這種滿足感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一時的心情偷悅,還有對自我的信心,對藝術的興趣和強烈而持久的學習動機。而且,評價本身就是完整的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學會評價能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將美術活動完成得更好,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保證學習質量,提高美術學習能力,真正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對于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在內的多維評價中,需要以形成性評價來補充終結性評價,將單項評價發展為綜合評價,讓學生反思學習的過程對學生的發展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具體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進行的:
一、不作簡單的,單一性的評價
美術教學評價不應只局限在美術本學科的知識和能力上。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比如對學習習慣的評價、審美情趣的評價、興趣愛好的評價、參與意識的評價、合作精神的評價、實踐能力的評價、創新意識的評價等等,使評價的范圍更廣一些。
二、讓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
過去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教師“一言堂”式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方法帶有強制性的色彩,是把學生視為被動的接受檢查的客體。美術評論是美術教育的一部分,它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視覺的感受能力及語言的描述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采用多種形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學業評價,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來。
在實施評價的過程當中,為保持學生美術學習活動的連貫性,每節課、每次作業以側重一兩個項目為宜。過程評價的意義主要就在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審閱自己,明確努力的方向,增強自我調整的能力。
三、尊重個體差異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每個學生都有他的強項和弱項,有的學生畫得好,有的學生手工好,有的學生設計好,有的學生頭腦里的想象比手頭上的功夫好。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生A比學生B好,學生C比學生B差。所以,教師在評價的時候不應統一要求,應善于保護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進步和閃光點,從而增強信心,不斷提高。
四、在綜合評價中,讓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
綜合性的評價除了上述內容以外,還可以加入學生對自己作品的欣賞部分。讓學生就自己的作品進行口頭評價或用文字評述,變單純的美術活動為綜合性開發,這種做法在不少地方對不少教師而言已是平常事,但似乎可以對此挖掘得更深。比如,針對某些學習單元,學生可能會覺得比較困難,存在的問題也不少,若單純以技法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恐怕很多學生都會產生挫敗感。所以可以先將這方面的因素撇在一邊,讓學生學會從自己作品中尋找優點,學會欣賞自己,建立自信,并鼓勵學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自己的作品。這里可以具體地向學生列舉不同層次的作業,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白了比較好的作業好在哪里,不足的作業問題又在何處。即使是針對那些水平較差的作業,也應當使學生明白,雖然作業存在很多的問題,但這里面記錄了自己辛勤的汗本和學習的過程,自己可以從中汲取教訓和不足,這是自己以后進一步努力的基礎。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用文字將學習的過程記錄下來。可以說這本身就是在教育學生學會積極的歸因—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正確的歸因,即找出造成成敗的真正原因。消極的歸因通常是在失敗時把原因歸于能力的不足,認為努力也不能帶來相應的結果,容易產生“無力感”,容易灰心喪氣,從而造成學習積極性降低。積極的歸因則是讓學生學會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努力不夠,學會從失望的狀態中解脫出來,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由此可見,科學合理的評價,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評價應使不同先天素質、不同智力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學生通過美術活動都得到發展,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自豪,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覺性;教師千萬不要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美術作品,不能用“干凈整齊”、“像不像”來作為衡量的標準,否則學生會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失去創造中的自由意識。評價要鼓勵探索與創新,杜絕平淡與重復,重視個性的培養。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取消只用一個標準、一個答案、只求共性、忽視個性的評價方法。以避免學生只追求作業表面效果,無創新意識和見解的平庸之作。
參考文獻:
[1]線天長.美術文集.
[2]張小鷺.中日美術教育的研究比較.
[3]崔產彬.美術課在美育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錫山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