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諸要素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到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因此,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本文提出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激發學生的閱讀趣。在興趣的指導下,教給他們恰當的閱讀方法,再加以適當的練習,最終讓學生養成健康的閱讀習慣,自覺閱讀課內外的作品,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閱讀指導 主動權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就在于閱讀。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經過實踐和摸索,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放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處理好自己指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突出表現在主動地讀書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分析講解。教師主導作用在于指引閱讀方向,指導閱讀方法,設計問題并組織多種方式的閱讀訓練、點撥、引導,幫助克服閱讀中的困難。要鼓勵學生自學,大膽質疑,學生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和學生一起討論解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才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學生可根據自己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利用課本上的單元提示、課后練習等理解課文,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如在學習《威尼斯商人》這一課時,學生把這篇戲劇改為話劇《法庭審判》,由他們自己登臺表演,準備了各種各樣的道具,語言符合各自身份,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準備的過程中,他們充分自學了課文內容。這樣的學習過程讓他們始終處在興奮狀態,而且自學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師講給他們的要好。
教師往往認為自讀課文讓學生自學,講讀課文一定要講。其實不然,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比較復雜的課文也可以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百草園的快樂生活和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讓學生自讀、復述,效果遠遠比教師講解好。至于文章難點,如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度,是敬慕,還是厭惡,還是二者兼之?學生個人解決不了,我鼓勵他們展開小組討論。討論還未能解決的,鼓勵他們開展辯論并把辯論結果寫下來。這樣既深化了課內閱讀學習,提高了閱讀水平,也強化了寫作能力,更主要的是學生在閱讀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由“要我讀”到“我要讀”
興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種情緒狀態,它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興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由“要我讀”轉到“我要讀”,自發大量地閱讀名著,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一是結合課文教學,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拓展。如學習了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之后,要求學生課外閱讀《羊脂球》,學習魯迅的《孔乙己》可以向學生推薦《狂人日記》、《阿Q正傳》,這種延伸性的閱讀,不僅鞏固了課內知識,而且擴大了知識面,有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形成。二是按照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推薦課外讀物。對于政治、歷史感興趣的學生則建議他們讀一些名人傳記;對于好奇心強和對生物知識興趣濃厚的學生可多推薦像法布爾的《昆蟲記》等科普類讀物;對于喜愛文學的學生可多推薦一些中外名著……這樣學生既樂于接受,又培養了學生的愛好,為學生發揮個人潛能打下基礎,閱讀能力也就在這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三是注意閱讀量適中,循序漸進。在向學生推薦的讀物中,既要注意與學生的閱讀能力相適應,又要注意不能一次要求太多,這樣學生才能認真讀,自然而然閱讀興趣就濃厚了。
三、注重閱讀方法的傳授,加強閱讀指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圍繞課文,實行精講多讀,教會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自覺性。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其主張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會學知識”。學生會學,才能主動地獲取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就得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以“精讀課文”為例,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學習中,要根據閱讀的要求,在字里行間圈點勾畫,以示重要詞句;在有疑問的地方作記號,師生共同商討解答;要學會把文中的優美詞句進行積累,并要勤背誦,同時學要有所思。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特點及知識水平,應著重教會以下幾種方法:一是認真預習,并做自學筆記,提出自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二是弄清楚課文脈絡。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最后說什么。三是分步閱讀。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讀全文,掌握主要內容,然后分步閱讀,邊看邊想原文說的什么人和事,講了一個什么道理。四是組織活動。初一學生都喜歡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因此,創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能使學生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他們課外閱讀的熱情。(1)課前三分鐘,輪流朗讀。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臺念一段自己摘抄的優美語段,不僅能增加語匯的積累,又能促進學生在課外自覺認真的閱讀。(2)舉辦朗讀,講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在班里掀起讀書的熱潮,引發課外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大量閱讀。(3)開展“好讀書,讀好書”的讀書活動。由學生自己篩選后,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讀過的一本好書,講出喜歡的理由并復述出最感人的情節。全班學生踴躍參與,積極閱讀并認真做筆記。這樣既達到了訓練閱讀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表達能力。
四、重視讀寫結合,在寫中促讀,在讀中促寫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重視學生平時積累,就等于給了學生一把學好語文的金鑰匙。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語文教學效率也就會隨之提高。但是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教師要重視讀與寫的結合,要求學生每人都準備一個隨筆本,隨時摘抄重要的句子段落,美好的詞語,積累下閱讀中遇到的優美文辭,記下課外活動閱讀中的理解感悟,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賞析,在指導學生的同時也要注意勤督促勤檢查,使學生能夠持之以恒。只要學生養成了習慣,有了毅力,通過一年或幾年的訓練,就一定會積累下豐富的素材,下筆如有神。這個做法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然,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方法很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同樣是一項持久的工作,只要我們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相信學生,堅持練習,不斷總結經驗,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甘肅定西市安定區中華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