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采用何種的活動策略,本文擬從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思想理念、制定課堂活動原則及確立學生主體性思想、建立師生相互配合的活動氛圍、完善課堂活動操作策略等方面,談談自己在課堂教學上的實踐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課堂教學 組織 實施 策略研究
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教師采用何種活動策略,也就是說,課堂活動的組織,在于教師的精心設計,在于能夠給學生創設何種活動內容和活動環境。由于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于教師在課堂中實施活動策略要求更高。為此,本文擬從小學課堂教學活動的思想理念、制定課堂活動原則及確立學生主體性思想、建立起師生相互配合的活動氛圍、完善課堂活動操作策略等方面,談談自己在課堂教學上的實踐和方法。
一、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理念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是外來的信息與學生原有知識和思維結構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通過活動作為中介形成的;在活動中進行思考,在思考中進行活動是青少年的一個重要心理特征。建構主義理論強調,認識主體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性、獨特性和社會性。它所倡導和實踐的情境教學,批評了傳統教學中的脫離情境化教學的做法。它提出學生總是在與同伴合作活動解決真實情境的任務時,在建構知識的同時,完成了自我的發展和提高,而教學應在活動中進行,在表現中進行。為了達到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一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創設一個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活動環境,通過多層次多方位的動態活動方式,揭示知識發生的過程和學生思維展開的層次,極大
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制定課堂活動的基本原則
課堂活動的制定,必須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生認知、理解和操作水平,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同時結合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特點,使學生得到身心的直接體驗。所以,本人認為,在制定課堂活動時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原則。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對思維活動過程的展開,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實際水平和學生所能接受的活動方式出發,精心設計學生活動程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在參與中都得到發展。
2.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原則。課堂教學活動必須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學習知識的機會。在制定活動策略時,要鼓勵個別化學習及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作用和“群體效應”,創造一種個體和群體相互促進的活動氛圍。
3.課堂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原則。課堂活動僅僅是學生活動的一部分,正確處理好課外活動的關系,可以給課堂活動開辟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課外活動既可以作為課內活動的輔助和準備,也可以作為課堂活動的延伸。課堂活動處于主導地位,通過課堂活動可以調控和擴大課外活動的成果。通過課外活動給學生必要的設計、發明和創造的方法訓練,提供給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和社會實踐的機會,使學生了解掌握知識的規律和特點,以及創新主體的素質和條件。通過課外活動,學生又可以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產生的疑問,具體地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新的疑問,使能力培養逐步達到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目的。
三、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操作策略
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操作策略,就是怎樣引導學生通過思維獲得語、數學科各種概念的具體步驟。其中,活動內容的選擇,活動情景的創設,活動中的議論和活動后的小結是四個關鍵的操作環節。
1.活動課內容的選擇。為了達到傳授知識,提高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選擇教材中的關鍵內容,便于以點帶面,以線成串。
2.活動課情景的創設。從靜止的平面教案到立體的課堂活動,應該把握好活動情景的創設這個控制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勝、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教學目標創設優良的活動環境,是一門教學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當遵循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的創設原則。
(1)設置懸念,構建迫切學習的活動情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以“疑”為紐帶的動態統一體系。以問題作為出發點,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心理,從而造成積極活動的課堂氣氛。每一節課開始,我都會針對本堂課的主要內容提出核心問題。以問題作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認知欲望,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心理,從而造成積極活動的課堂氣氛。
(2)設計實驗操作,構建手腦并用的活動情景。對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動作思維的操練直接制約著思維的發展。在進行抽象概念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構建學生操作實驗的活動情景,并以學生操作獲得的結論為感性材料展開教學。
(3)實例引發,構建學用結合的活動情景。在課堂教學活動的構建中,必須注重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采用電教手段,構建多媒體的活動情景。現代科技的發展,為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優化組合多種媒體,不但能夠展示活動內容的某些細節和動態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多種感官協調活動,而且可以節省活動的時間和拓寬活動的空間。
3.活動過程的組織和調控。為了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始至終保持著積極思維的心理狀態,教師必須把握好活動過程中的兩個要素:一是活動的組織形式。可分為個體活動、小組活動和班級活動,其選擇必須根據問題的特點和活動的要求。為了讓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個體活動必須貫徹在活動的始終,而通過小組活動和交流,能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并在與他人思維的比較中得到補充和完善。班級活動是活動開展的起點和歸宿,通過教師的調控、點撥和全班學生的集思廣益,使學生對問題的解決達到更深層次的掌握和理解。二是活動過程的調控。既要撒得開,又要收得攏。在活動設計時,教師應該充分估計到學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礙,做好適當的鋪墊;在活動進行時,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傾聽并收集有關信息,進行適當的引導;對活動中學生表現出來的創造性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當活動繼續下去不再具有發展性時,教師應立即結束活動。
4.活動中的議論和小結。活動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討論,活動后的小結水平是檢驗活動是否有成效的標準。教師可采取給出小結提綱——學生小結——教師補充——學生自己小結的遞進方式,使學生學會對活動結果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總結,完成從具體到抽象、從模糊到準確、從單一到系統的思維訓練。
總之,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優化教學活動的策略,把握好活動過程中的操作環節,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反應能力,從而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山東青州市何官鎮里雙小學;山東青州市何官鎮徐集小學;山東青州市何官鎮徐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