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動態生成”能使新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精彩紛呈的動態變化。本文結合筆者所在學校科學組的教學實踐,從課前精心預設、課堂上捕捉有益信息、利用課堂意外以及知識適度拓展等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巧用動態生成,使科學課堂教學更具豐富性、開放性、創造性與鮮活性。
【關鍵詞】 初中科學 課堂教學 動態生成
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重視了對客觀存在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但對課堂上非預期的生成性課程資源還不夠關注或缺乏應對經驗。而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成就了課堂的豐富性、開放性、創造性與鮮活性,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促進課堂教學資源的積極生成,有效利用好生成性教學資源,實現課堂教學的多姿多彩!
一、精心預設,期待動態生成
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但這個教學預設不是單維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教學設計,而應該是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動態的板塊式設計。通過這樣教學設計,即使出現一些預設之外的情況,教師也能夠很快想出應對的策略,及時化解。
[案例]:在《科學》八年級下第二章第一節《空氣》這一節的教學中,有一個活動:“探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教材中是用大針筒把空氣壓入石灰水中,觀察石灰水是否變渾濁及變渾濁的快慢。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分小組進行探究。結果各小組匯報探究情況時,均回答石灰水和未通入時一樣沒有什么變化。學生們議論紛紛,教室里頓時顯得有些亂。幸好我在教學設計時已經考慮到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來就很低,而用針筒通入的空氣很少,效果確實不明顯。我不慌不忙地走上講臺,說:“請安靜下來,現在我們來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為什么沒有變渾濁?”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并提出猜想。學生提出了“廣口瓶中盛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可能空氣中沒有二氧化碳?”“可能我們通入的空氣太少?”等三種猜測。前兩種猜測,學生很快就用事實和實驗推翻了。對第三種猜測,我先提出問題“有什么辦法可以多通入空氣呢?”有學生提出用打氣筒,于是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打氣筒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實驗。不一會兒,澄清石灰水就變渾濁了,水到渠成地達到了教學目的。
生成性教學資源的產生可遇而不可求,教師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守株待兔,而應該以期待性的運作,促進教學資源的生成。教師只有全方位地進行預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
二、捕捉有益信息,促進動態生成
富有“動態生成”的課堂是課堂教學改革要努力達到的境界。一個真實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生生積極有效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必然會不斷地產生許多學習信息。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善于捕捉、果斷整合信息,把握動態生成的機會,巧妙運用信息,從而使課堂異彩紛呈、充滿活力。
[案例]:在進行《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教學時,我校陳老師用唐伯虎的故事引入“據說唐伯虎的畫畫技巧很高,有一次一個畫家不服氣,向他提出了挑戰,兩個人在相同的時間里面,都完成了一幅非常好看的畫,栩栩如生。正當大家爭執不下誰畫的好的時候,兩只蝴蝶飛了過來,都圍著唐伯虎的百花爭艷圖飛,還時不時的停上去。這時候,比賽的結果就出來了,唐伯虎的畫騙過了蝴蝶的眼睛而當之無愧的成為了贏家。”然后提出問題:“你知道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嗎?”
生(1):可能是畫的顏色,唐伯虎的畫畫的太漂亮了!(很多學生都支持這個觀點)
生(2):可能是唐伯虎的墨水質量好,很香吸引了蝴蝶!對對,也可能是唐伯虎在墨水里面加入了一些香料來故意吸引蝴蝶!
生(3):可能是蝴蝶是近視眼,看走眼撞上去的。(全班大笑,該生也是一臉難堪)
師:這個也有可能,我們知道蝴蝶有眼睛,但不知道他的視覺怎么樣。既然我們對這個有了懷疑,那蝴蝶的嗅覺呢?味覺呢?甚至聽覺呢?靈敏嗎?
師生通過網絡搜索,很快就找到了蝴蝶的詳細介紹,確定蝴蝶的視覺很正常,沒有近視;有嗅覺,味覺,沒有聽覺。
師:好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蝴蝶這個主角的一些感覺特征了,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是什么將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整堂課的學習氣氛相當不錯!
由于陳老師善于捕捉信息并果斷整合信息,對學生的“不配合行為”不但沒有責怪,反而別具匠心地過濾其消極影響,提煉其有用成分,進行剪切和放大,借視覺引出嗅覺、味覺、聽覺等特征,為后續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課堂效率。可見在實施預設教案的進程中,教師應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見等精彩瞬間,選擇恰當的問題作動態生成的“課眼”,因勢利導改變原來的教學程序或內容,自然地變為動態生成,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課堂意外,創造動態生成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葉瀾語)因此,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經常會發生一些“意外”,而這些“意外”會對我們的教學造成怎樣的影響,關鍵要看教師如何應對。如果處理得當,則會彌補或推進教學,“麻煩”不再麻煩,反而成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案例]:我校鮑老師在演示用稀鹽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并檢驗CO2的特性實驗時,由于課前準備太傖促,拿了一瓶濃度較高的鹽酸。結果在把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時,產生了與預期不同的現象:“澄清石灰水沒有變渾濁。”學生們議論紛紛,甚至有個別調皮的學生怪笑著準備看老師的笑話。錢老師并沒有被這意外“嚇倒”,也沒有采用欺騙、搪塞等手段強行按預設施教,而是順水推舟,先告訴學生所用鹽酸濃度較高,而濃鹽酸具有揮發性,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石灰水不變渾濁的原因以及從中有何感想。
本案例中,鮑老師通過對“意外”事件的轉化,不但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對藥品(稀鹽酸)的選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而且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性有了親身體驗。實際上,課堂上可能發生的情況,不是教師可以主觀決定的,也不是都能預料到的。哪怕你預設再充分,由于學生的不同,教學環境的變化以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也會發生意外的情況。只要教師樹立生成意識,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完全可能將這個意外變成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
總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中不是缺乏教學資源,而是缺乏善于發現和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的眼睛,在初中科學的探究性教學中表現得更是明顯。因此,我們初中科學教師應在繼承傳統的預設教案的基礎上,逐步加大課堂教學改革,使自己真正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使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從而讓初中科學教學在新課程改革中健康前進。
參考文獻:
[1]嚴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2]周廣強.課程資源開始和整合能力培養與訓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
[3]孫宏安.初中科學新課程教學計.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
(作者單位:浙江平陽縣宋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