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了構建“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模式的四個要素,并詳細地從過程、特點、要注意的問題方面進行了闡述,介紹了“創景導學模式”“網絡教學模式”。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環境中,基礎教學課程改革把信息技術作為綜合實踐課程和重點科目,突出并強調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引起了教師觀念的轉變,將拓寬的時空、豐富的信息、生動的畫面、高效的傳輸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課堂教學 整合 模式
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的工具,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才能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呢?這是當前有待研究的課題。
一、構建“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模式的四要素
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模式構建,應包括以下四個要素:
1.激發動力。現代教育技術應創設生動形象的場境,激發學生自主或協作的情感,主動學習、善于學習、愉快學習。
2.自學探究。現代教育技術提供具體、豐富的材料,創設典型事物形象,引導學生觀察、認識理解,探究新知。
3.合作交流。在現實條件或虛擬情景中進行師生交流、發揮“主導”、“主體”作用,進行生生交流,學生互相討論、交流學習體會,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在交流中發展能力。
4.反饋評價。及時反饋學生自主或協作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與評價,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二、“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模式建構
隨著投影、廣播、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教育方式應用于教育過程,特別是當代多媒體、網絡等教育技術的應用,必將強烈地沖擊傳統教育模式。因此教育技術應用引起的教育模式的變變革,將是21世紀教育模式發展的重要趨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應用模式大致分為“創景導學模式”和“網絡教學模式”
1.創景導學模式
教師運用多媒體再現或創設具有情緒色彩的具體生動形象或場景,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促進學生在觀、聽、記、思考等方面的思維能力。
創景導學模式的特點: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改善了學習環境,拓展了互動空間,創新了評價方式,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效率,已為廣大教師所認同。運用創景導學模式,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景,具有“美、趣、實、空”四個特點。
2.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創景導學模式
“進入情景,發現問題”。在課堂上多創設情景,激發動機,從中發現問題。利用情景及背景音樂的強烈的感官沖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更加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如:趙老師在講《我國的人口》這節課時,以大家記憶猶新的小品《超生游擊隊》的片段開課,同學們在笑聲中受到感染和啟發,為了解我國的人口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又如:田老師在上《相遇問題》一課時,以生動形象的阿凡提的故事來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合作學習,啟迪智慧”。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因此,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首先要為教學營造一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多邊互動交流的學習環境,在交流的同時,學生的智慧得到啟迪和優化。
“獨立探索,內化創新”。心理學家J.S.布魯納認為,學生通過親自探索發現事物的關系和規律,能使學生產生興奮感、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內部動機。由于學生自己把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因此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保持和運用學習內容,教師要站在稍超前于學生智力發展的水平上,通提問、觀察、交談來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所需的策略進行探索。同時學生在探索中,知識逐步得到內化,進而得到新的發現和新感悟。
“展示成果,交互評價”。學生通過參與、合作、探索,最終將獲得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并產生成果(作品),這時,大多數教師教學設計幾乎都考慮了兩點:一是展示成果,即小組或成員匯報自己的學習方法及獲得的知識、技能、經驗與體會;二是交互評價,評價有多種方式:自評、互評、教師評價。通過展示與評價,實現學生的自我認知,使學生受到激勵和
鼓舞。
三、應用“創景導學模式”要注意的問題
1.運用“創景導學模式”要在情景中實現與教學的整合。如:宋老師制作的《古詩兩首》課件巧妙地運用詩畫、樂器等與課堂教學整合,將詩人當時的所見、所遇、所思營造得既朦朧又韻味無窮,強調了對古詩特征的繼承和創造,創設了自然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改善,學習狀態得到調整。單一的由教師作為知識來源的局面被打破,學習者可以直接從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中獲得知識、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教師應首先思考和擬定整合模式的教學設計原則。
2.網絡教學模式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Internet把人類帶進了一個魅力無窮的電子信息時代,為人們提供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在網絡教學環境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人們如何建立學習的新結構?如何構建網絡教學模式等問題,已經得到了教育專家及同行的關注。
(1)基于因特網的網絡教學模式
在網絡教學模式中,學生始終是獲取知識的主體,主動檢索有用的信息資源并在主題的求證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意義建構,并將所建構的知識創新地還原于實踐。在網絡教學模式中,著重強調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等能力,培養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才。
(2)網絡教學模式的特點
網絡教學模式具有如下特點:首先,主體是學生,突出了學生是計算機的“主人”的地位,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為他們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初步體現了學生從被動學習到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上的轉變與進步;其次,網絡的高度開放性,能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學,并且不受時空的限制;第三,教學手段以多媒體計算機為主,主要是教學課件;最后,缺乏教師上課時必備的形體語言,教學中缺少應變性,不利于教師實時掌握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情況。
(3)教學評價的方式
在網絡教學模式的“任務+活動”教學設計中,評價量規是聯系教師與學生任務的重要紐帶。因此在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中,我們主要采用評價量規的教學評價方式。具體而言就是按教學設計的目標體系制定多維度的描述性評價標準,然后按此標準劃等定分。評價量規的制定可以使教師現公正的對學生做出評價,同時也可用于生生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等。而且還可以使傳統的卷子形式的測試評價轉變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操作性評價、學生學習成果作品化評價等。這樣傳統的分數就可以轉化為在教師制定的評價量規下的綜合化、多維度的評價。
計算機和網絡極大地影響著當代的青少年,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因此,基于教育網絡的先進性,我們認為教師已由原來的學科專家轉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習資源已不僅僅局限于教科書,而是信息無限、全面開放的網絡。學習中更應該發現問題,讓學生學會如何去發現信息,從而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研究,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鄒城市鋼山街道杜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