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4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新時期的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為教學提供了切實的理論依據并指出了具體的培養方向。本文從對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進行探討,在相關研究基礎上對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基本原則和途徑進行探求和總結,以期對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并幫助學生提高英語交際水平。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培養原則 途徑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要討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必須先給文化下一個定義。“文化”這個術語的定義大概有幾十種。對文化的定義不外乎廣義和狹義兩類。《中國大百科全書》給文化所下的定義是:“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在語言學研究領域,目前常被人們接受的是Goodenough (1957)給文化所下的定義:“A society’s culture consists of whatever it is one has to know or believe in order to operate in a manner accepted to its members,and to do so on any role that they accept for any one of themselves。”據上述定義,文化就是通過社會習得的知識,而語言則是人類特殊的語言能力,通過后天社會語言環境的觸發而習得的一套知識系統。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以及語言的使用方式均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文化是決定一個民族生活面貌和風俗習慣的信念體系。文化的發展推動和促進語言的發展、豐富和發達。語言也是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語言是通過社會習得的,語言知識只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語言的結構。
可見,文化與語言緊密相關,互為補充。語言是傳遞文化的媒體,學習外語就必須學習文化。因此,外語教學應與文化教學相結合。但是,我們的外語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由于理論和認識上的局限,在語言課上對文化因素的導入缺少自覺性、計劃性和系統性。近來,隨著對語言與文化關系認識的深入,人們對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新頒發的《要求》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了明確規定就是很好的例證。
二、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關系
語言教學就是文化教學,這一理論已為我國外語教學工作者廣泛接受。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文化的載體,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將學習跨文化的交際,學習另外一種思維方式和習慣。語言詞匯是文化信息的積淀,語言交際模式和各種習語是社會文化觀念和交際習慣的體現,任何偏離習慣的行為都將改變原有的結構所表達的特殊信息,產生新的意義。所以,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傳統的講解和文化知識的傳授應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脫離語言教學。因此掌握一種語言并不僅限于學習語言本身,培養目的語文化意識應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之一,學生缺乏目標語言中的文化知識必然導致母語的文化負遷移的發生。同時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對比,使整個語言教學過程變成對目的語和母語文化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基本原則
跨文化意識培養要遵循“實用性”、“階段性”和“適合性”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兼顧“時效性”和“趣味性”,包括我國本土文化在內的較為全面的跨文化意識培養。
“實用性”是指文化輸入的內容要與學生所學的語言教材內容相關,與日常交流中可能涉及的主要方面相關,盡可能與語言知識教學同行,力爭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輸入的文化內容指導下使用正確得體的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階段性”則要求教師循序漸進地輸入文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英語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等諸多要素對文化內容進行恰當取舍,盡可能適應不同英語層次學生的需要。
“適合性”主要指教師應選擇適合適量的文化內容,適度地輸入并講解。適合就是盡可能聚焦于那些與語言知識學習緊密聯系的、或與我國本土文化沖突較大的、或蘊涵在語言中對交際產生直接影響的文化信息,而省略那些不直接影響信息準確接受和理解的、或超過了學習者現有理解力的、或脫離了學生已有信息網絡而難以記憶的語言和非語言文化信息;適量則要求既要保證足夠的文化輸入而非初涉皮毛,又不可將其作為教學重心,輸入過量。
“時效性”要求教師盡可能選取最新、最熱門的文化材料,保證學生學習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時效”。
“趣味性”則主要包括文化內容本身的新穎性、趣味性,以及輸入過程的趣味性。針對我國目前在非母語環境中進行外語教學的現狀教學中應該盡量利用真實有趣的文化信息,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造出較為真實活潑的語言文化氛圍,使學生興趣高昂地于教學點滴之中感受英語文化特色,甄別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促進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其運用這些知識進行跨文化變際的能力。
四、跨文化意識培養的途徑
1.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并在縮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像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 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 family (大家庭)、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 (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暄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3.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我國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無論在教學的環境、過程、方法還是教學檢測手段、教學所需的時間、空間和學生交際范圍等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僅憑有限的課堂時間,很難達到從深層次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意識的目的。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給學生創造了解英語文化,培養交際能力的機會。例如,可以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辯論賽、創辦英語角、英語沙龍,定期開展一些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或定期組織一些專題講座,邀請學校歸國留學的教師或外籍教師來介紹一些文化習俗,進而學會去欣賞。
4.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主體文化是相對客體文化而言,是指母體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是受雙方的文化背景制約的。如果談話的對方涉及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飲食文化、經濟制度、文化遺跡。假若你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時此刻,即使有很強的交際能力,也會把自己置于很尷尬的境地。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指導學生有計劃、有針對性、系統地閱讀有關中國文化的報刊與書籍,使學生不僅有一定的語言知識,也要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能有效、準確、得體地進行各種交際活動。
五、結論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始終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開拓眼界、拓寬知識面、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整個英語教學過程變成對目的語文化和母文化不斷加深理解和認同的過程。對于學習者來說英語學習不再是脫離實際的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一個充滿樂趣的發現和進步過程,這符合與時俱進的時代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劉衛東.論在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出版社,1996.
[5]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