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代的快速發展和培養人才模式的變化,使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立足于時代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審視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會發現: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師不足等問題。為此,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應對時代的挑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信息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較以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單一專業人才的需求已處于飽和
狀態。因此,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教育部加大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力度,并搭上了國際基礎教育改革的列車,相繼出版了一些新編的大學英語教材,引進了各種流派的國外語言教學理論,并探索了一些英語教學的新模式等等。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根深蒂固,傳統教學模式的頑固不化,所有這些卻是收效甚微,沒有在真正的英語教學中貫徹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注入新活力。大學英語教學仍然存在“費時低效、高分低能、聾啞英語”等問題。本文列舉
了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突出并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并提出了幾項對策以作參考。
二、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眾所周知,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為社會培養了大批英語人才,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已遠遠不能合上時代發展的節拍,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的滯后性,以及其他一些弊端或問題,日益暴露出來,成了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羈絆。其問題主要有:
1.教學目的錯位
在邁向21世紀的前夜,世界各國都紛紛展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也不甘落后,加入了課程改革之列,相繼出臺了各科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針對英語教學的特點,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課程要求對今后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提出新的標準,對聽、說、讀、寫等方面學生所要達到的能力進行了重新定位。由于應試教育扎扎實實的根基,使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圍繞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指揮棒轉等。所有這一切最終導致如今大學英語教學的畸形發展。英語教學不是幫助學生如何正確使用英語這一國際語言工具去獲取必要的專業知識和信息,而是激勵學生如何去應對考試。這樣的教學目的最終會導致學生知識體系單一,成為應試場中的佼佼者。
2.課程設置不當
大學英語教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其比例是嚴重失調的。多數學校的大學英語周課時為四節左右。在一周之內,教師為了完成教學計劃,主要以精讀為主,輔以聽力。由于受到課時等因素的制約,口語和寫作等課程無法開設,背景知識、風土人情等知識更是被棄之不顧。到高年級之后,又沒有開設大學英語后繼課程,不能使學生完成基礎學習到實際應用的轉換,甚至出現高年級學生英語水平急劇下滑的現象。這種狀況是有悖于學習語言之理的。
3.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落后
目前許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還是依賴黑板、粉筆、課本、教師講授等方式。這種教學,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詞匯和語法、翻譯課文,并講解課后練習。課下學生主要是背記單詞、語法規則等。不言而喻,這樣的教學模式及其方法實際上是傳統的“灌輸式”或“填鴨式”的翻版,這種局面遠遠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
此外,大學英語教學明顯滯后于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計算機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之際,而多媒體輔助英語教學并沒有在實際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教學設備簡陋,語音室嚴重不足,學生不能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訓練和實踐。
4.教師數量不足和知識素養不高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加大,在校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師生比例嚴重失調。據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統計,目前高校英語教師和學生之比已達到1:130到1:150,有的高校比例還要更高。由于教師數量不足,導致了現有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超負荷工作,進行大量重復性的教學,沒有足夠時間去備課和搞科研,造成教學資源的巨大浪費。此外,有的學校為了緩解師資不足的矛盾,大量外聘教師。這些外聘的教師知識結構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沒有經過專門的教學培訓。這種狀況又怎能保證教學質量呢?可見,大學公共英語教師的
專業水平和業務素質急待提高是毋庸質疑的客觀事實。
三、面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而采取的應對策略
1.轉變教學模式
外語教學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針對中國的國情,如何使課堂教學效果富有成效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新課程理念明確提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教學模式的改革,實現從教師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與學生雙方積極性,注重教與學的互動。這就充分說明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處于語言實踐活動的中心地位,即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徹底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
2.改進教學手段
面臨信息時代的挑戰,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已遠遠不能勝任目前教學的需要,必須加快現代教育技術的步伐,利用多媒體來輔助英語教學。多媒體教材是集數據處理、接收、處理聲音、圖像、活動圖像、網絡技術等于一體的具有動感的嶄新的教材,它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物、景、聲等各種形象畫面,創造出特有的語言環境,為學生排除外語學習中漢語環境的干擾,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主動式學習的方向發展,使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還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科學地體現英語教學的文化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的整合。
3.提高教師素養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表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知識技能的傳遞者和受教育者身心發育的引導者。因此,外語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是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時代的發展需要教師重新為自己定位。因為教師不再是單一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應具備復合型的素質。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獨裁者轉變到為學生服務的角色上來,這對教師在專業知識之外的組織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吸收新知識的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為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外語教師應涉獵群書,拓寬視野,創造一切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機會。同時,還要研究外語教學理論,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外語教學法和心理學等,用先進的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
四、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諸多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只有我們勇于面對,依據英語教學的特點,找到相應的對策,定能徹底改變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局面,使其躍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陳國祟.新世紀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外語界,2003,(1).
[2]鄭秀芬.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J].中國高教研究,2001,(2).
[3]《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肖惜.現代教育技術與英語教學改革[J].外語電化教學,2002.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聯2004年度調研課題《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調查與研究》(SKL—2004—69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河南新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