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人文知識、自然風物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從而發揮應有的教育功能。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要回歸生活,在生活中滲透語文教學是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實現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語文實踐活動 回歸生活 語文教學
“生活處處皆語文”。然而,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多以知識為本,教材常被視為課程教學的唯一資源,教師往往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參,忽視了對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現代教學觀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提示我們學生學習語文不應局限于有限的課堂四十分鐘,囿于窄小的教師空間和有限的校園天地,而要把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天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廣闊的大自然,讓學生走近社會,融入生活,關注人生,觸摸時代的脈搏,學活學好語文。高教版語文(共用基礎平臺)課本在每個單元的后面會圍繞單元主題設計一次語言綜合實踐活動,這一編排體例體現了“大語文”的全新理念,它的出現旨在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下面我將具體談談我在語文教學“生活化”方面的實踐探索。
一、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生活即課程,在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方面著手使教學活動貼近生活。
1.挖掘課程資源,架起教學與生活橋梁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本好比一把鑰匙,用這個鑰匙可以開發無限的寶藏—種種書,教師要樹立起課程資源的開發意識,充分利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通過語文活動把教材與生活緊密相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教學《胡同文化》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加深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在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課外作業,即讓他們在課余時間去附近的胡同散步,然后去網上收集一些北京胡同,以及中國各地胡同的相關圖片。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了一些有關胡同文化的直接體驗。通過這種方式,使語文課堂教學鮮活豐富起來,使教學具有多樣性、開放性、趣味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營造充滿生活情境的課堂氛圍。
在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學生的生活,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我在課堂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溝通起來,從而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在教授《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時,我利用多媒體制作了課件,在課件的開始部分,大屏幕上顯示出一些學生熟悉的畫面:池塘,青蛙,荷葉等,這些畫面正是《荷塘月色》所用的傳統意象。在顯示這些畫面的時候,我還以《春江花月夜》這首古曲作為課件的背景音樂,之所以選取這首古曲,因為此曲正好與文章有異曲同工之處。隨著畫面的徐徐展開,音樂也在課堂漸漸彌漫,從而創設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意境。學生被音樂所感,也漸漸的進入到情境中去了。在這種情境中,學生也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獨自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的作者暫別了煩惱,在忘我中享受著美景,享受著難得的“自由”的心情,也隨之能體會到當“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 使作者意識恢復,瞬間即離彼境時,重新陷入苦悶時的痛苦之情。
3.留心大自然、開展實踐活動,積累生活體驗
社會是大語文課堂,學生除了在校學習,在家生活,還有很多時間與社會接觸。因而,語文教學不必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應把整個社會生活作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我們在教學中要開發利用好如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社會文化等資源,使我們的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遙遠的自然》一文時,我和學生去九峰公園旅游,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會、理解,去分析、綜合,來提高他們對大自然美的感受,并將這些感受材料在思想的倉庫中儲存蓄積起來。通過這些,使學生儲存了不少素材,寫作的語言文字不像過去那樣枯燥、乏力。學生學得有趣,老師教得有味,語文的教學走上了良性循環之道。
二、生活處處皆學問,在生活中滲透語文教學
課文的許多內容大都是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但他們往往熟視無睹或不知其然。我們應該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和理解能力。因此,我們應當積極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
1.關注社會生活
教育家呂叔湘說過:“語文課跟別的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因而,語文教學不必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應把整個社會生活作為語文教學的大課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讓學生親自參與實踐的全過程。在節假日,鼓勵學生走出戶外,搞調查,或者結伴品自然風光,觀鄉土人情;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爭做環保小衛士……如此多看、勤聽、常說,并且“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何愁寫起作文來不左右逢源、信手拈來。
2.聯系學生生活,感受體驗
在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力求讓學生密切關注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實現語文與生活的溝通,課內與課外的打通,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如我們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以《展示自我》為題的演講比賽,以《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可以并行》為主題的辯論賽,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激發了興趣,并能自覺地時時訓練自己的視、聽、讀、寫、說能力。通過這樣的活動,教會了學生向生活學語文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不僅要在語文課堂上學知識,還要大膽地走向課外,在生活中、在廣泛地閱讀中獲取更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事實證明,將語文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拓寬了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渠道,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如今,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只要是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素質且又符合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認知水平的素材,經過精心設計都可以演繹出生動有趣、具體實在的語文綜合實踐課來。
三、結語
美國教育家華特#8226;科特里斯說過:“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不是語文的全部,只有當教材與生活相通,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融入生活,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充滿生機。通過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各種形式的“鏈接”,實現了從課堂到生活的銜接,從而使語文教學歸于生活。我慶幸為學生打開了語文通往生活的大門,讓學生的生活處處皆語文,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大語文教學觀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紅.語文(共用基礎平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浙江黃巖第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