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現狀不是很樂觀,文章就一些當前存在的教學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
【關鍵詞】高中 美術欣賞課 教學思考
普通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于傳統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我在考察、觀摩了一些課例之后,發現一些弊端并相應提出自己的一些改進意見。
(一)高中美術教師在學校中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比較多,而美術史論、教學理論等的掌握則相對較弱,并且對其它相關學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在教學中大多是照本宣科,就教材論教材,致使學生覺得美術教學比較乏味。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教師應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并運用自己豐富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因素。
著名藝術家豪澤爾指出:人可以生來成為藝術家,但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豪澤爾著《藝術社會學》)。這要求教師不僅知識要豐富,能廣泛涉及中外古今美術史知識,而且要求教師的知識必須準確。我們主要從注重作品的文化情景來說,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在闡述“美術課程標準”時,指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
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學習。那么具體怎么做呢?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需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故事。如欣賞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時,教師就有必要介紹有關“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以及“人文主義精神”。欣賞達維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時,可適當講述羅馬的歷史傳說——荷加斯家族和庫里茨亞人的姻親關系。
(二)由于高中美術欣賞課開設時間不長,對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探索尚處于摸索階段,可借鑒的成功經驗較少,因此,教學中出現了比較普遍的“一言堂”現象,就是只重知識傳授,忽視對教學技能和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結果。因此有的課堂上,出現學生做其它學科的作業或打瞌睡等的情況。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了解美術知識,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到圖書館查資料等。特別是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這一手段,如在課前編輯好課件,教學中就能將課題的知識點,高質量的美術作品圖像,簡潔明了的文字說明,引人如勝的音樂和身臨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間展現在學生面前,大大節省了使用傳統手段所需用的時間,給教師和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欣賞、感受、討論、分析作品的美。例如,在講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三杰”的美術作品時,他們的代表作品較多。如果采用傳統方法就不可能在一課時內對他們的代表作有較全面的觀賞和分析,能欣賞七、八幅作品時間就很緊張了。而現在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前將選擇好的作品圖象、文字說明和作品圖解分析等素材組合制作成課件。在教學時重點分析每一位作者一、二幅作品后,通過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較多地、系統地、連續地、反復地欣賞他們的代表作品(包括教材上因篇幅限制而沒有介紹的優秀作品)。這樣,在一節課中能比較輕松地讓學生多欣賞三十余幅作品,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視野,為他們提供了充分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的機會和空間。
其次,還可以運用多媒體盡可能創造一些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比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這樣一方面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進一步理解山水畫的意境;如在欣賞外國傳統工藝美術——具有“羅可可”藝術風格的蘇比茲公館客廳家具時,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時代德國音樂家巴赫的小提琴協奏曲,這樣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三)改變學生課堂上知識的被動接受現狀,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提出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問題
在教《靜物裝飾畫》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在教材中的六幅圖中,哪幾個使用了暖色調表現手段?哪幾個使用了冷色調表現手段?看誰能準確說出其中一幅圖中用那幾種色相?每幅圖又有什么特點?如果讓學生自己繪制靜物裝飾畫看他們將采取哪些方法?”在教師講授和學生實踐之前,這個問題一般是很難回答準確的。然而,他們卻可以憑著以往的知識,展開豐富的想象,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我們以往的教學模式常常是老師先講解示范,學生模仿做。這樣往往會局限學生的思維。而提出問題,就給學生留下了空間,讓他們獨立思考。
2.創設激勵式的討論與探究的環境
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始終是興致勃勃的。這是提問帶來的好處。有些學生成功了,他們急于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與喜悅。但是正如前面所述,他們的理念是有局限性的,他們在實踐過程中也必定會遇到許多困難,有的能解決,有的卻束手無策。這時討論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同桌討論、前后桌討論、小組討論,這樣的形式自由且隨意,學生能隨心所欲地交流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并且立即糾正不足。當然教師也可以組織全班討論,這時教師可以有意地引導學生加以整理、歸納。
3.創造輕松活躍而親切祥和的課堂氛圍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人在輕松自在的環境中更容易激發創作靈感。因此,為了更好地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活動,親切的課堂氣氛是很重要的。教師可以在與學生交流中,不斷地使用鼓勵、表揚的語言,對學生的思考加以肯定,這樣做既能增強他們的信心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作,實踐欲望。同時,恰當的音樂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教師而言,我們不僅要充分吃透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不斷完善充實自己,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思想上要與時俱進,還應用心去體驗作品的內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圖,更應該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正確地去欣賞作品。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性學習。況且,在美術欣賞過程中,鑒欣賞者是主體,如果沒有同學們的主體行為,僅僅靠我們教師的講授,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欣賞活動。
美術欣賞課的新課程改革還在逐步推廣中,成功的經驗不太多,我們要走的路也還很長。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名年輕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多研究探索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應該讓學生理解美術文化,培養他們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情感及愛國熱情,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拓展他們的發展空間而盡自己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