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調查表明,高職生心理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普通院校大學生,這一問題,使高職院校在發展的同時又面臨著危機。危機,既是危險的存在,也是機遇的并存。積極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激發學生的潛能,變危險為機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生 心理問題 調查 思考 危機
1 問題的提出
2005年9月,本課題組對江蘇省揚州市三所高職院校的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約62.6%教師認為職業教育問題多、難度大。從學生管理的角度看,突出表現在高職生問題行為和突發事件居高不下。多數教師認為,這種現象并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調查說明,高職院校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危機。
高職院校所面臨的是危險,還是機遇?這個問題,值得教育者思考與研究。
2 問題的調查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認為,任何行為的發生都有其內在的原因。高職院校所面臨的危機與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必定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系。
2005年8月至10月,本課題組對江蘇省揚州市區的三所高職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希望能從中發現規律,尋找應對策略。
2.1行為調查比較
2.1.1對象與方法
2005年10月,課題組利用自制行為調查問卷對高職生作了一次抽樣行為調查。2045個樣本均采自某高等職業學校2005級新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測試。為便于采集更加真實的信息,本次測驗采取無記名方式。收回有效量表1924份,有效率94.1%。其中男生1106份(占總人數的57.48%)、女生216名(占總人數的42.52%)。學生年齡16-20歲,平均年齡16.82歲。本次調查采用的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和文獻資料法。
2.1.2結果

2.1.3比較
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在入學適應不良、人際關系緊張、學習動機缺失三個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問卷調查顯示,入學以來,高職院校新生中遲到、曠課、打架、出走、夜不歸宿等違紀現象明顯高于普通高校。
2.2心理測量比較
2.2.1對象與方法
2005年10月,課題組利用艾森克(H.J.Eysenck)個性問卷(EPQ)作了一次抽樣心理測量。645個樣本均采自某職業技術學院2005級專科大一新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測試,測試過程中所用的指導語、測驗材料、測驗時間、原始分及標準分的統計轉換等均采用標準化方法。為便于建立心理檔案,本次測驗采取記名方式。收回有效量表538份,有效率83.4%。其中男生322名(占總人數的59.85%)、女生216名(占總人數的40.15%)。學生年齡16-24歲,平均年齡19.02歲,標準差為0.84。
2.2.2結果

2.2.3比較
1999年,梁寶勇用SCL-90量表對1600名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研究表明,有24.8%的大學生存在一般心理問題,這種狀況且有逐年上升的態勢。經上述統計得出,抽樣調查的538名高職院校大學生中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32.60%。這個比例顯然高于國內相關研究所得出的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EPQ測驗與對比表明,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是學生管理中問題行為高發的重要因素。
3 分析與思考
3.1分析
行為調查和心理測量均表明,高職生問題行為的突出,與心理問題的高發有著必然的聯系
3.1.1個體因素
河南大學范麗恒,蔡建東調查顯示,高職生與本科生相比,樂群性、自律性、交際性、有恒性等有著顯著性差異。
3.1.2環境因素
目前的高職生,多為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強,學習的壓力和網絡的誘惑,容易導致目標缺失、意志薄弱、人際關系不和諧等現象的出現。
3.1.3教育因素
高職生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均存在著顯著而突出的問題。調查顯示,某五年制高職校商務英語2班的學生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長占12%,初中文化程度占71%,小學文化程度占17%。有74%的學生來自農村,26%的學生來自城鎮,只有極少的高職生出自重點中學,絕大多數的高職生出自非重點中學,并表示在校學習期間一直處于落后狀態,普遍缺乏成就感。由此看來,高職院校在發展中出現的危機,似乎不難找到答案。
3.2思考
高職院校發展中所面臨的危機應該引導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本課題組對這一問題進入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夠得到專家、學者的指正。
3.2.1思考一:是危險,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高職生心理問題的高檢出率必然會引出高職生問題行為的高發。這種因素,不能不被視為一種危險,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就目前高職院校來看,大多數院校正處于發展初期,教育設施和教育手段尚不完善,面對迅速膨脹的學生規模,一些院校認識滯后于發展。高職生問題行為的高發,沖擊了校園的和諧與穩定,給學校、家庭和個人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也是一種不利因素。
3.2.2思考二:是機遇,可以產生積極效果。
為了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校黨委的指導下,課題組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突破口,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一,端正教育觀念,積極正視高職生心理健康問題,高度重視這一問題的危險性,把解決問題看成是去除危險促進發展的機遇。
第二,建立健全網絡。2006年11月,我校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規劃》,成立了黨委領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設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詢室;同專業機構密切合作,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協會等社團組織,形成了一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和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第三,主動進行干預。學校每年都會對新生進行心理調查,建立新生心理檔案,使心理干預真正能夠針對心理問題,面向全體學生,重視特殊對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自2006年建立以來,已經有效地阻止了多起惡性事故的發生,創造了連續2年無重大事故的紀錄。
第四,引導自主發展。為了促進高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我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切實有效的手段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發展。學校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學校每年主辦2屆心理健康節,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同學們的參與。此外,還利用選修課、報紙、廣播電視等形式,宣傳心理健康的科學知識,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開展積極的心理教育,使高職院校所面臨的危險,變成發展的機遇。近年來,我校的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軌道,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高。我校學生在全國、省、市級技能比賽中摘金奪銀,在黨和國家重大活動中頻頻亮相,許多高職畢業生還成了中直機關后勤集團的“搶手貨”,就業、創業等方面均出現了喜人景象。
參考文獻:
[1]S.E.Taylor L.A.Peplau D.Sears﹒社會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王傳旭,姚本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安徽大學出版社.
[3]吳磊,劉建榮.地方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的調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5).
[4]張改英,張龍,李軍蘭.山西省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調查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5).
[5]葉玉清.大學生入學適應中的心理問題及調適[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3,(6).
[6]范麗恒,蔡建東﹒高職生與本科生人格特質比較研究[J]﹒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課題項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十一五規劃課題”726項目(國家級)立項課題《職業學校學生人格完善與自我發展實驗研究》,課題批準號:C0182,本文為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商務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