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高職生幾個常見心理問題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主要的成因,認識其對學生的危害,以教師的角度采取有效方法進行輔導與矯正,逐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高職生 心理問題 矯正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健康不再僅僅是沒有生理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其中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心理負荷越來越大,特別是高職學生群體,由于心理機能尚未完善,卻過早地感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再加上某些錯誤觀念的誤導,所以高職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尤其突出。他們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一些不良的情緒,尤其在一年級新生和即將畢業的學生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學生在剛入學和即將畢業之際,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各方面與以前有很大的不同,這些方面的變化會使他們在心理上感到困擾,情緒上難以振作,行為上有時表現出異常的舉止。
困擾高職生的心理問題常見為:(1)情緒、行為偏執。(2)意志弱,依賴性強。(3)自信不足,人際交往恐懼。這些心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環境及方式造成的。從家庭因素來講,部分家長在子女成才的問題上有一種浮躁的心態,表現在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上就是采取簡單、極端的方式。有的家長對子女從小溺愛、放縱,有的家長對自己進入高職院校的孩子卻是不聞不問,有的家長甚至對孩子進行譏諷、體罰。這樣的教育極容易扭曲子女正確認識事物的判定標準。造成孩子持續停留在張狂或壓抑的氛圍中。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個性”的誤解。 由于受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許多學生認為:與別人不同,特立獨行,就是“個性”,這樣就能博得別人的矚目,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對以上這些偏執的學生,從教師的角度來講,首先不能當頭棒喝,處處批評學生,以免引起師生情緒上的對立,而是要注意收集他們的不當言行,然后在特定條件下將其“釋放折射”到學生本人身上,引起學生的厭惡,最后點明:這就是你自己何時何地的舉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造成學生的醒悟。同時在日常就教育學生:任何人在班集體中都是平等的,極端的自我和自暴自棄只會造成極端的隔閡和封閉。成功是人用意志控制情緒與行為,一點一滴奮斗而來的,不是我行我素,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只有量變才能引起質變。對追求所謂“個性”的學生,要告訴他們正確的個性與“出風頭”的區別。個性是人們向成功奮斗的過程中不違反道義獨具一格的言行特點。愛因斯坦因為是著名的科學家,他的不拘小節才是一種個性,并不是因為他的不拘小節而成為大科學家受人敬仰。單純刻意追求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這并不是真正的個性。同時要讓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與人相處過程中,你尊重別人,別人也同樣會尊重你,這樣就會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只有建立在理解和信任基礎上的人際關系才能純潔、長久而有活力。這樣在理論指導和自身言行的對照下,逐步矯正學生情緒、行為偏執極端的心理問題。
自信不足,人際交往恐懼是困擾許多高職生的心理問題。研究表明,有30%的高職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心。近年來,由于傳統觀念的誤導,高職教育在一定范圍內還被誤認為“次等高等教育”,社會上不少用人單位片面追求高學歷,這就造成高職院校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不少高職學生也認為自己基礎差、智商低,總覺得低人一等,有一種“非正規”大學生的感覺。這就導致不少高職生處事過分小心謹慎,甚至畏縮膽怯,產生嚴重的心理壓抑,在與老師和同學的交往中,不敢打開心扉、傾其所想,盡其所言。特別是在臨畢業前,即將走向社會之際,這些學生更覺得自己底氣不足,缺乏自信,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場合的人際交往活動中,常常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盡管在每次活動前準備得十分充分,但一到現場發揮時,便心急氣短,手足無措,甚至當場暈厥,事后便深深地自責,自卑,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當中。對這類學生,教師首先要讓其正確認識挫折和挑戰,讓學生明白,任何人都會遇到挫折,都會有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困難不會因為人的回避而自動消失。戰勝困難的前提是我們正視困難,而這種勇氣的基礎就是自信。從某種意義上說,挫折正是錘煉自信的一次機會。所以,我們不應該回避困難。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跟不如自己的人比,能夠看到自身的價值;跟強者比,可以鞭策自己求進步。世上任何人都逃脫不了這個公式,明白了這一點,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點。要讓學生知道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和寬領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那些既懂理論又會操作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高職院校學生肯定可以在人才市場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其次,要讓學生多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哪怕開始他只是一個旁觀者,也要讓他自始至終地堅持到結束,籍此逐步消除其回避人際交往的傾向。適當的時候,教師設計或指導一個場景,讓學生去獨立完成一件在公開場合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哪怕這個任務在別人眼里是非常簡單的。但最好要讓其“首戰必勝”,老師和同學要給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再慢慢增加其參與活動的頻率和深度,逐步將學生融入到集體中去,增強其自信心和人際交往的能力。
教師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過程中,除了自己教育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建立學校與家庭密切聯系與溝通的機制,通過打電話、家長會、家訪等各種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發揮家庭的作用,使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此外還要協調其他多種因素,整合各種資源,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給自己恰當的定位,對自己的能力和優勢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積極地悅納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實現完整的、協調的、積極的和健康的自我,促進個體心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晉京.愛童學校──世界衛生組織(WHO)學校心理健康促進項目介紹[J].中國學校衛生,1999,(02):4.
[2]陳慧平.論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環境要素[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01):2.
[3]王穎.教育研究關注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2,(06):85.
[4]高美華.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26.
[5]胡啟蛟.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討[EB/OL].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醫藥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