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圍繞著“舉國體制”這一體育政策,從奧運項目的設置、人本主義的回歸-發展大眾體育、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運動員培養的連續性、舉國體制的構成、競技體育改革主張這六個方面作了論述和總結。
【關鍵詞】奧運項目 大眾體育 舉國體制 運動員培養 競技體育改革
一、奧運項目的設置
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目標是在以現代奧運會為最高層次的國際競技體育大賽上,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為國爭光。也就是說,我國開展的競技體育項目以奧運會設置為主,突出奧運會項目,國家在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和政策措施等各個方面都要優先發展奧運會項目,對發展奧運會項目實行政策傾斜,在整個競技體育發展戰略中,把發展奧運項目、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擺在一個特殊的位置上加以對待。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我國全運會的項目設置就是以奧運會的項目設置為基準,結果就是各省市為了在全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在體育人才培養方面也是參照奧運項目,從而造成了人才培養的重復和資源的浪費。
還有一個方面需要考慮的就是奧運項目的設置,規則制定、執行以及那些人可以參加比賽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經濟發達國家意志的影響。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在這些奧運項目上得到金牌,想要向世人展示我國的競技體育發展水平,從一定程度上提高國家的影響力和國家的形象。但是在實際上,即使在人們認為最公平的世界舞臺上,我們依然是受制于經濟發達國家的。
二、人本主義的回歸,發展大眾體育
奧運金牌拿得多,是否就是體育強國了? 實際上,奧運金牌拿得多,只能代表我們是“競技體育強國”,而這個“強國”也僅限于在拿得獎牌的那幾個項目上,并不代表是真正的體育強國。真正的體育強國應該是人人喜歡體育、人人參與體育、國民體質水平與競技體育水平都很高的國家。離開蓬勃發展的全民健身活動,離開群眾體育這一基礎,競技體育很難獲得迅猛發展的強勁后力。德國有近百萬人的女足后備人才,而人口眾多的我國卻不足萬人。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沒有充足的后備人才,雅典奧運會上我國女足0:8輸給德國女足也就不足為怪了。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之后,國內外交流日益增多,引進來的不光是經濟發達國家的衣、食、住、用、行等生活日用品,不光是先進的器械、用具、技術和科學理論,還帶來了不同于我國傳統以來的文化理念,更加注重的是人的平等和人的自身發展,在體育領域的表現就是國家注重大眾體育方面的投入和引導,而這種做法也更加回歸了體育的本質:促進自身的存在、發展和完善。
三、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根據國際標準,一個國家65歲以上老人占全國人口的7%,或60歲以上老人占10%,表明該國已進入老年型國家。按此標準,中國在1999年就已進入了老年型國家。
截止到2004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有1.4億,占全國總人口近11%;65歲以上的老人為968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7.6%。可見,中國老年人口的數量比很多國家的總人口還要多得多。
從人口發展趨勢來看,中國老齡化最高峰還沒到來,大約在2030至2040年之間,那時老年人口將有可能占到全國總人口的25-28%。這給國家政策造成極大的壓力。
人口老齡化帶給中國的挑戰很多,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1.養老保障負擔日益的沉重。在1990年的時候,中國在職的職工和退休職工比例為10∶1,而在13年以后的2003年,這個比例下降到3∶1。根據預測,到2020年還要繼續下降到2.5∶1,養老保障負擔的日益加重。
2.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的支出壓力越來越大。根據測算,老年人消費的醫療衛生資源是一般人的3-5倍,隨著老齡化的加快,基本醫療保險資金的支付將呈高速增長。
3.老年人社會服務的需求迅速增加。目前中國老年人口高齡化(80歲以上)、老年家庭的空巢化(純老年人家庭,老年人單獨居住)的趨勢非常明顯。目前中國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1600萬人,純老年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已經將近40%,再加上其他老年人當中的病殘人員,需要照料的數量是非常大的,而這一方面的社會服務的發展卻是相對滯后的。
4.和城市相比,解決農村老齡化問題的壓力更大。中國老齡人口60%分布在農村,與此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還沒有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也還處在試點階段,農民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有待加強。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來說將更加突出,而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峻。
于是,通過“發展大眾體育,增強人民體質”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支出的壓力,可以很好的保證在職職工的身體狀況、工作狀態。這是在不得不面對人口老
齡化問題時,所能采取的積極的應對策略。
四、運動員培養的連續性
如大家所知,一個優秀運動員的培養是一個連續的、不能中斷的過程:從非運動員到運動員,從普通運動員到優秀運動員。
如果現在斷然取消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那么在舉國體制下培養的運動員們他們將面臨怎樣的狀況呢?
我的觀點是分為三種:
首先是已經培養成為優秀運動員的,對于他們來講,可能是更有益一些,沒有了國家體育組織的管理,作為優秀運動員的他們可以自由的進入市場的大潮中,再無人身障礙的去進行商業活動。
第二類是未培養成為優秀運動員的,對于他們來講,苦練多年,沒名沒利,一旦切斷他們的這種已經習慣多年的生活方式,一定會面臨生存的問題。在社會中,這類人應該被定義為“弱勢群體”。
第三類是將要或者說即將培養成為優秀運動員的,這類運動員有發展的潛力,也能夠看到成功就在不遠的將來,如果這個時候,取消舉國體制的競技體育培養方式,那么他們需要做的就是馬上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遵循市場的作用,在所屬的領域即使艱難也要繼續前進。
五、舉國體制的構成
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內部基本構成的基本內容是在國家的全面統籌下,主要由如下幾個相互聯系的部分組成: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是國家機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貫徹和落實黨和國家的體育方針政策,實施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核心和支柱,起到領導、規劃、組織、管理、協調全國競技體育工作,有效配置全國競技體育資源的重要作用。
二是在國家和地方體育行政部門領導下的各級競技體育的專業訓練系統和業余訓練網絡系統,其中的龍頭和中堅力量是國家隊和各省、區、市經濟體育運動專業隊,這是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中,提高競技運動技術水平的生力軍,是實現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目標和奧運戰略的先鋒隊和突擊隊。
三是以全運會、城運會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各級各類國內競技體育競賽系統,這是協調和調動各級政府辦競技體育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和政策杠桿,也是競技體育的特有魅力所在。
四是各級政府穩定的財政預算和投入,是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經費來源的主渠道。
可見,我國舉國體制下的體育管理系統是一個龐大的機構體系,縱向從中央經省、區、市到地方,橫向是各個平行的競技體育項目管理機構。
一旦取消舉國體制,這些原有的人、財、物的資源將面臨著再分配的問題,如果不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將會是社會穩定的隱患。
六、競技體育變革主張
競技體育體制和機制變革是確定無疑的,但變革的形式應該怎樣?到目前為止大致有以下三種主張。
有的專家學者主張“休克療法”,即效仿東歐國家在劇變以后,為了發展競技體育,徹底打破原有的體制和機制,全面推向社會、推向市場,迫使競技體育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社會化和產業化,完全融入社會,任其自生自滅。將體育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中,大力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在這個基礎上,自然能夠誕生出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使我國的體育真正做到“長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從長遠看,以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是很徹底的,但在短時間內會造成競技體育界的比較大的動蕩和不安,我國競技體育水平也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出現大滑坡,持這一派主張的屬于“革命派”。
還有一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原有的競技體育體制和機制確實有不少問題,但通過改革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改革應該顧及到我國的國情,特別是我國目前的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最終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共同舉辦,財政和市場雙重推動的體育事業運行機制”。還提出了今后競技體育體制和機制再造的具體方案。這一主張比較溫和,也比較可行,實施起來也比較穩健,不會造成大的動蕩,但具體操作過程可能會比較復雜,比較耗時費力。持這一派主張的屬于“改革派”。
還有一部分人持改良主張,認為我國目前實行的“舉國體制”辦競技體育是成功的,應該繼續使其發揚光大,至于存在的問題是可以通過修修補補來完成,這一觀點自悉尼奧運會后愈加信心十足。這一派的幾乎所有論點和論據圍繞的中心就是奪取金牌,結論都導向同一個方向:即維持原有的競技體育發展的秩序,這一派屬于“改良派”。
做了以上的介紹,筆者想說的是,在舉國體制這一問題上,理論學者們都還是在進行著反思,這也使我們看到了我國體育發展的希望。
參考文獻:
[1]梁曉龍,鮑明曉,張林.舉國體制.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1(1).
[2]戴敬東.論我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挑戰因素及可能的變革.廣州體育學院,2005,11.
[3]秦椿林,張春萍,魏來,石春健,靳厚忠.再論《舉國體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437-439.
[4]侯嫣然.我國市場經濟下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思考[J].荷澤學院學報,2006,28(2):122-125.136.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