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流行一則廣告,著實火爆。一妙齡少女,短裝露臍,左手叉腰,右手握拳,用力上舉,同時大喝一聲:“年輕,沒有什么不可以!”
咦,好家伙!這一聲獅子吼,嚇得睡龍先生眼鏡都掉落地下啦,被人批評為老不穩重。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似乎是一個“沒有什么不可以”的時代。大的事情不講,跟老百姓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到處都看得到這樣的整法或做法。
“笑不露齒、言莫高聲”,此乃“雅”;大吼大叫、放浪不羈,“酷”;扮成“狼外婆”形象,乃不倫不類之美也,裝的是一個“怪”。
然而,將“沒有什么不可以”推行到“己他”關系的層面,便不可以了。那些奉行“沒有什么不可以”之準則的公民,無視法律的禁忌,開車的便會“該加油時就加油喲,風風火火闖紅燈喲”!賣菜的也會“該打藥時就打藥,管他后果會如何喲”?于是,法律的威風掃地。
法律的尷尬,不僅在于其自身的完善與否,而且還在于有無支撐其得以貫徹落實的道德體系。何謂“法治”,即“良法得以良好的實施”。 “沒有什么不可以”的觀念無是非善惡的道德準則。沒有道德支撐的法律,就像沒有丈夫陪伴的婦女、沒有妻子鼓勵的鰥夫、沒有子女的孤人。
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有了道德感,民眾才會為“沒有什么不可以”而感到羞恥,從而自覺遵守法律;有法律觀而無道德感,民眾就會嘴上高喊著遵紀守法的口號,心里卻念著“沒有什么不可以”的咒語,一旦有機會,便會猛鉆法律的空子,絕不會為自己的法律規避行為而感到羞恥。
今日法律之尷尬,非法律自身之尷尬,乃道德之尷尬也。切合實際的道德建設,正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