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各種不同內部控制模式進行分析;并就當前我國經濟形式的企業集團下應該如何選擇恰當的內部控制模式,如何加強企業集團的內部控制進行思考。
關鍵詞:企業集團;財務;內部控制
一、選擇適當的內部控制模式
企業集團下屬企業較多,企業集團的經營業務范圍既有主業,又有副業,而如何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母子公司資源共享等優勢和協同效應,從而能夠保證集團中心和子公司各種業務的雙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各自利益的平衡,是我們選擇財務內部控制模式考慮核心問題。
不同管控模式下集團總部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如:采用財務管控型的集團公司,其總部并不干涉企業具體經營,效果是財務的集權而其它領域的分權,下屬單位有很強的自主性;而采用經營管控型的集團公司,其總部無論在財務還是其它領域(比如營銷等領域)的集權程度都很高,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失下屬單位的靈活性;而戰略管控型集團總部的管理只到達各下屬單位的戰略層面,既能避免財權分散的風險,又能不損失經營的靈活性,似乎是集團企業理想的選擇。目前世界上大多數集團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轉向這種管控模式。
從當前國內的集團企業的具體情況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集團公司的治理結構不健全,對總經理的監管缺位;集團公司組織結構不合理,總部各部門之間以及與下屬企業之間相互扯皮;管理層次多,經營決策官僚化,效率低下;總部不能對下屬業務單位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及內行指導;績效考核指標片面,誤導業務單位經營活動,等等。
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國內的集團企業決策程序不夠科學合理,如果采用經營控制模式,勢必會損失企業效率,甚至貽誤商機;而戰略控制模式雖好,但需要平衡各企業間的資源需求、協調各下屬企業之間的矛盾、推行“無邊界企業文化”,難度也相對較大,絕大多數國內企業還欠缺這樣的能力;現階段的國內集團企業,由于ERP等信息系統的采用,為財務控制模式提供了可能,在尚不具備戰略控制能力的情況下,財務控制模式成了當前集團企業的現實選擇。
二、加強財務內部控制模式的措施
麥肯錫有一個資深的董事說,“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相比最大的進步之一就是實現了集中管理,特別是財務的集中管理”。可見,企業財務的集中管理勢在必行。企業集團財務控制的核心,正是企業集團得以形成的連接紐帶,即資本控制。這主要是通過組織控制、人員控制和制度控制來實現的。
1.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企業集團由于形成的方式各不相同,其構成情況也千差萬別,因而不能用統一的組織結構模式來要求。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的關鍵是把握好集權與分權的關系,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
2.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人事制度,對于加強企業集團的內部控制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最終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協作和相互制約。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人事制度,并嚴格遵照執行,首先可以在用人環節把好關保證各類人員都具備相應的專業勝任能力;另外,可以在企業集團內部形成正在的道德價值觀,以確保各項內部控制制度得以貫徹實施。
3.建立嚴密的信息生成與傳送系統。在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內部,信息的生成和傳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所有的經營管理決策都是建立在一定信息的基礎之上,如果在企業集團內部沒有一套嚴密的信息生成與傳遞系統,難免導致信息不真實、不及時必然給集團內部管理與決策帶來困難,甚至導致決策失誤。
4.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系統。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企業面對的市場風險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企業集團由于它的規模龐大管理層次較多,經營方向多種多樣會使其風險嗅覺靈敏度降低應付風險的能力下降。這就要求企業集團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風險控制系統,設立相應的風險管理和研究部門及時捕捉各種信息,察覺企業潛在的風險,以便針對潛在的風險及時研究相應的對策。
5.建立科學的預算控制系統。預算控制系統是一種把事前規劃、事中控制、事后評價相結合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科學的預算系統,能對企業集團進行整體規劃;在預算的編制過程中有效地協調集團內部各層次、各單位的目標指向從而達到加強內部控制的目的;另外,建立科學的預算系統,在日常經營管理過程中,可以依據預算指標加強對各項經濟活動的發生和執行進行控制做到有的放矢;最后預算系統還是考核經營業績的依據,為客觀公正地評價各單位的經營業績提供可靠保證。
6.建立合理的資金管理模式。集團公司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控制資金管理的集權程度,才能使集團公司的資金聚而不死、分而不散、高效有序、動態平衡。根據管理的集權與分權的程度不同、行業的資金運行規律不同,資金管理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種不同模式:集中監控模式;統收統支模式;現金集合庫模式;預算驅動撥款模式。
7.建立有效的各下屬公司績效考核系統。績效管理是使企業能夠將戰略轉化為計劃、監督計劃執行并提供管理和改善經營及財務績效的系統管理方法。它能夠與預算管理、ERP、合并報表、資金管理構成完整的集團企業管理應用方案。
8.建立規范的責任會計制度。企業集團由于所屬企業較多,而各企業的情況及千差萬別,所以難以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和衡量各企業的經營業績。
9.建立權威的內部審計系統。企業集團由于管理鏈條較長,高層管理人員難以對各項業務活動的執行親自進行監督,所以,權威的內部審計系統、完善的內部審計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內部審計制度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措施;能有效地發現企業集團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提出糾正措施,堵塞各種漏洞,提高管理。
參考文獻:
[1]劉力強:高級會計師務,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年.
[2]孫永堯:內部控制案例分析.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1.
[3]閻達五 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J] 會計研究,2001,(2).
[4]劉玉廷:內部會計控制規范:新形勢下加強單位內部會計監督的里程碑[J] 會計研究,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