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等而制定和實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建立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企業內部控制的方式如下:
一、組織規劃控制
合理的組織分工是保證經濟業務按照企業既定方針執行、提高經營效率、保護資產和增強會計數據可靠性的重要條件。其主要原則是不相容職務的分離。所謂不相容職務,是指那些如果由一個人擔任,既可能弄虛作假,又能夠自己掩蓋其錯弊行為的職務。不相容職務分離就是要求把那些不相容職務分別由幾個人擔任,以資互相監督。企業內部的主要不相容職務有:授權批準職務;執行業務職務;財產保管職務;會計記錄職務;監督審核職務。如果上述每一職務分別由相對獨立的人員實施,就有利于內部控制作用的發揮。
當然,不相容職務分離這項控制需要各個職務分離的員工各守其責,如果擔任不相容的職工之間相互串通勾結,則不相容職務分離的作用會消失殆盡。但無論怎樣,如果企業沒有適當的職務分離,則發生錯誤的可能性更大。基于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企業在組織機構設置中,應考慮設計自動檢查和平衡的功能,其要求是:(1)業務循環必須經過不同部門,并保證業務循環中有關部門之間相互進行檢查。(2)在每項經濟業務檢查中,檢查者不應從屬于被檢查者領導,以保證檢查出的問題不被掩蓋,及時得到糾正。
二、授權批準控制
授權批準是指企業各級人員必須經過適當的授權和批準才能執行有關經濟業務,未經授權和批準,不得處理有關業務。在一個公司制企業中,授權一般由股東授予董事會,然后由董事會將大部分權力授予企業的總經理和有關管理人員,企業每一層次的管理人員既是上級管理人員的授權客體,又是對下級管理人員的授權主體。
1.授權批準方式
授權批準按其形式可分為“一般授權”和“特殊授權”。
一般授權是對辦理常規經濟業務權力、條件和有關責任者的規定,時效性較長。一般授權通常是在管理部門中采用崗位責任制或管理文件的授權形式,或在經濟業務中以規定其辦理條件、范圍和對該業務管理人員任命的形式予以反映的。例如,對正常經營所需物資的購買均作一般授權,倉庫在現有庫存達到再定購點時就可直接提出采購申請。
特殊授權與一般授權不同,特殊授權只涉及特定的經濟業務處理的具體條件及有關具體人員。例如,董事會決定向某一銀行借款高達數百萬元,額度遠遠超過財務部門的權限,對于這筆借款業務,必須作為特殊授權。可見,這一種的授權時效較短。
2.授權批準體系
不論采用哪一種授權批準方式,企業都必須建立授權批準體系。其中包括:
(1)授權批準的范圍。通常把企業的所有經營活動都應納入其范圍。它不僅要控制各種業務的計劃制定情況,還要就計劃實施的經辦手續對相關人員進行授權。
(2)授權層次。根據經濟活動的重要性和金額大小確定不同的授權批準層次,從而保證各管理層有權有責,防止事無大小均由“一支筆”包攬的現象發生。授權批準的層次上應當考慮連續性,要將可能發生的情況全面納入授權批準體系,避免出現真空地帶。當然,也要求企業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不斷對有關制度進行修正。什么業務新出現時,要配上相應的授權規定;若金額規模發生變動要修改原有授權層次。
(3)授權責任。被授權者應能夠明確在履行權力時應對哪些方面負責,避免授權責任不清,一旦出現問題又難咎其責的情況發生。
(4)授權批準程序。企業的經濟業務既涉及企業與外單位之間資產與勞務的交換,也包括在企業內部資產和勞務的轉移和使用。因此,每類經濟業務都會有一系列內部相互聯系的流轉程序。所以,應規定每一類經濟業務的審批程序,以便按程序辦理審批,避免越級審批和違規審批的情況發生。
三、全面預算控制
全面預算的控制作用主要有:首先,確定企業的整體目標,制定為達到這一目標所應有的各類業務計劃和為配合業務計劃而應有的財務收支計劃;其次,在業務執行和收支執行的過程中,隨時注意不脫離原訂計劃,在必要時酌情調整計劃,以確保計劃的可執行性;再次,及時和定期做出反映實際和預算的業務報告,以公正考核工作成果,并及時糾正偏差,確保預定目標的實現;最后,通過預算劃分權責,使企業高層管理當局保持集中控制,又同時不減弱各級管理人員的責任。
四、實物保護控制
1.限制接近
(1)限制接近現金。現金收支的管理應該局限于特定的出納員。這些出納員要與控制現金余額的會計記錄人員和登記應收賬款的人員相分離。可以設立單獨封閉的出納室或帶鎖抽屜的收銀機來保護現金的安全。零星現金的支出可以通過由指定人員管理小額備用金的方法加以控制。
(2)限制接近其他易變現資產。其他易變現資產,如應收票據和有價證券,一般應采用確保兩個人同時接近資產的方式加以控制。
(3)限制接近存貨。存貨的實物保護可由專職的倉庫保管員控制,設置分離、封閉的倉庫區域,以及工作時間之內和工作時間之后控制進入廠區等方式實現。在零售企業中,存貨的實物保護可以通過在營業時間中和營業時間后控制接近庫房的方式(如使用夜盜警鈴、發放有限的鑰匙)來實現。另外,對貴重商品使用帶鎖的營業柜,以及聘用專人日常巡視和采用某些監控設備等也是實物保護控制的措施之一。
2.定期盤點
定期盤點指對資產進行定期盤點并將盤點結果與會計記錄進行比較。
(1)定期與記錄核對。實物資產盤點并與會計記錄核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資產的安全,雖然我們并不排除實物資產和會計記錄存在相同錯誤的可能。為保證盤點時資產的安全,通常可以先盤點實物,再核對賬冊以防止盤盈資產的流失。
(2)差異調查。實物盤點結果與有關會計記錄之間的差異應由獨立于保管和記錄職務的人員進行調查。盤點結果與會計記錄如果不一致,可能說明資產管理上出現錯誤、浪費、損失或其他不正常現象。為防止差異再次發生,應通過詳細調查查明原因、查明責任,并根據資產性質、現行的制度以及差異數額、原因,采取加強保護控制、懲罰不稱職員工等改進措施。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可以根據資產性態來確定盤點頻率,顯然,動產較之不動產,消費品較之生產用品,貨幣性資產較之非貨幣性資產的盤點頻率要高得多。
3.記錄保護
會計應妥善保管各種文件資料(尤其是資產、財務、會計等資料)。首先,應該嚴格限制接近會計記錄的人員,以保持保管、批準和記錄職務分離的有效性。其次,會計記錄應妥善保存,盡可能減少記錄受損、被盜或被毀的機會。再次,某些重要資料(如定期的財務報告)應留有后備記錄,以便在遭受意外損失或毀壞時重新恢復,這一點在當前計算機處理的條件下,尤為重要。
4.財產保險
通過資產投保(如火災險、盜竊險、責任險等)來增加實物資產受損后補償的程度或機會,從而保護企業的實物安全。
5.財產記錄監控
建立資產個體檔案,對資產的增減變動做及時、全面的記錄,同時加強對財產的所有權證的管理。企業可考慮改進低值易耗品一次攤銷方式,保留部分價值于賬面(如1元),使其價值納入財務報表體系內,以確保實物控制。
五、職工素質控制
1.用人程序
嚴格的用人程序是保證職工應有素質的重要環節。人事部門須對擬用人員進行細致的調查,通過審閱擬用人員的教育,和工作經歷、與以前的用人單位聯系、面試等方法評估擬用人員的技術培訓和所掌握的技能情況,調查其以往有無不誠實行為和瀆職情況的發生。
2.工作標準
建立完善的工作標準,使每個職工都知道應遵循的行為要求,用作考核評價職工行為的依據。建立工作標準有利于企業處理業務規范化、標準化,有助于揭露不正常的經濟活動。
3.培訓計劃
制定職工培訓計劃,按職工的工作崗位進行定期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業務素質,保證各級人員更好地完成規定的任務。
4.考核獎懲
企業應定期對職工業績進行考核。對工作勤奮、業績突出的職工予以表彰和晉升;對能力不足的職工應及時調整其工作崗位;對玩忽職守,甚至造成企業損失的職工應予以批評、降級甚至解聘。
5.信用保險
企業可以建立職業信用保險機制,如與重要崗位的員工(如銷售、采購、出納等)簽訂信用承諾書;重要崗位員工可采取推薦人制度,甚至可以辦理商業信用保險。實施了信用保險制度后,不僅能在遭受財產損失時取得賠償,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制止犯罪的威懾作用。
6.崗位輪換
每項工作崗位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輪換,通過輪換交接可以揭示前任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差錯和弊端,同時抑制不法分子的不良動機。此外,頂崗的職工還可能提出改進工作的新設想,改善工作程序并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