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服務業的興起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升級的必然趨勢。本文以沈陽市為例,提出沈陽市在未來幾年內知識服務業發展的戰略對策,以促進沈陽市知識服務業的更好發展,提升沈陽市服務業結構。
關鍵詞: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產業政策
一、加強政府對知識服務業發展的鼓勵、扶持作用
在知識服務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的中國,需要政府承擔起積極扶持本地區知識服務市場發育和規范的重任。首先,對知識服務業的發展,實施鼓勵和扶持優惠政策。為了加快知識服務業發展,沈陽要將稅收、信貸等財政優惠政策與發展知識服務業的政策傾斜措施結合起來,考慮到知識服務業管理十分復雜,涉及很多部門,沈陽有關政府部門要加強系統內、各部門之間及政府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合作;要規范服務市場管理,加大平時監管力度和不斷提高監管水平。其次,政府與企業互動,為知識服務企業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建立和完善知識服務業市場管理體系,規范中介服務、房地產等行業的市場運作,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場氛圍。最后,要加大知識服務業投資力度,拓寬投資渠道。沈陽要增加服務行業的政府發展基金,并引導社會資金增加對知識服務業的投入,擴大民間資本投資的準入范圍,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知識密集型服務部門,引導建立一批知識服務業龍頭企業促進知識服務業的集聚,產生集群效應。
二、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提高人員從業素質
加強專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可以為沈陽知識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智力資源。知識服務業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知識服務業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雖然沈陽市人力資源力量雄厚,但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需要更多熟悉世貿規則,通曉國際慣例,擅長國際交往的金融、保險、貿易、中介等專業人才,因此,沈陽必須從戰略高度,建立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進一步完善沈陽知識服務行業的人才市場資源。一方面,沈陽要通過學校教育,有計劃地在沈陽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增設服務業緊缺的專業,培養知識復合型人才,做好發展知識服務業的人才儲備;此外,還要加強沈陽知識服務業人力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防止沈陽知識服務業人才的大面積流失,完善沈陽人才的引進機制。另一方面,就是要抓好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大力提高持證上崗率。要繼續推進專業技術崗位的等級制度,實行等級資格考試和社會化評定相結合的等級評定制度。凡是技術類、知識類工種,都要實行等級制度,并建立健全等級標準,在行業協會的主持下完成等級評定工作,頒發等級證書。
三、借力區域中心城市地位,打造知識服務業產業集群
經驗表明,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知識服務業,僅靠一個城市的單打獨斗很難迅速地崛起和保持持久發展的態勢,一般都依托中心城市形成一個較大的發展區域,有效整合資源,發揮區域整體優勢,實現知識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沈陽作為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很強,借力中心城市輻射,打造知識服務產業集群已成為沈陽知識服務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沈陽經濟區聚集了以沈陽為中心的多個大中城市,區域面積和人口數量分別占全省的44%和51%,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60%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占全省的50%以上,這些都是沈陽經濟區以整體優勢發展知識服務業的強大的經濟社會基礎。而沈撫同城化、沈本一體化加速推進,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聯系更緊密了,整體優勢進一步凸現。
四、以開發區為載體,引導沈陽制造業集群向知識服務業集群升級
開發區是沈陽最大的特色和亮點,1個國家級開發區9個省級開發區已經是沈陽科技資源和科技事業的高度聚集區,目前以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沈陽工業園區、沈陽國家高新區、渾南和棋盤山開發區為載體的沈陽制造業集群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在世界高新技術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隨著制造成本逐漸升高,存在著成為外資“飛地”的危險。而引導沈陽制造業集群沿著產業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如研究開發、營銷等知識服務業領域攀升,立足較高的起點,以目前世界高端服務業轉移和外包為背景,基于制造業打下的堅實基礎,向知識服務業及其集群方向躍升,既有利于沈陽高科技制造業集群的升級,又有利于知識服務業及其集群的發展,應該將開發區建設成為不同類型的知識服務業功能區和載體。
五、發揮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利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機制
知識服務業是產、學、研的很好契合點,沈陽應依托南北大學城組建產學研聯盟,促進大學“智”與企業“資”的緊密結合,以期在新的水平上建立知識服務機構與產業的緊密“共生關系”。眾多的成功型案例也證明,產學研相結合、KIBS企業的跨區域合作、聯盟式營銷是實現服務創新和價值創新、提升服務生產率的行之有效的運作機制。根據沈陽經濟發展的特點,在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實行多樣化創新,建立智囊型專家網絡,逐步形成專家咨詢機制,借用專家智慧和專長為沈陽發展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魏 江:Boden M.《知識服務業與創新》〔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高汝熹 張 潔:知識服務業—都市經濟第一支柱產業.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
[3]樊 緋:20 世紀城市發展與CBD功能的演變.城市發展研究,2000,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