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看,各個省份在市場化進程上基本上是并進的。產品市場的發育還表現在地方政府對本地市場的保護正在減少。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的經濟體制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江西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是不平衡的。產品市場的發育領先于要素市場的發育就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之一。本文認為,目前關注不應該是產品價格形成的市場化,而應該關注如何發揮產品市場對江西產業發展的導向作用,如何從小市場發展為大產業的問題。
關鍵詞:中部地區;產品市場;發育
經過30年的經濟改革,產品市場已經基本上取代了過去按計劃生產和分配產品的體制。改革前絕大多數產品的價格都受到政府控制,到2000年全國平均按價值量計算只有約10%的產品價格受到政府控制或干預。東部較低,平均為7%,中部平均接近9%,西部平均為14%。2005年這個比例進一步下降為8%。就總體而言,市場價格毫無疑問已經在價格形成中居于主導地位。產品市場的發育還表現在地方政府對本地市場的保護正在減少。根據一項覆蓋全國4000家企業的調查,企業在進入各省市地方市場時遇到行政性壁壘的件數,按各省市的經濟規模(以GDP衡量)平均,在2000年為0.08件/億元,比1999年下降了0.01件。個別省份較高,為0.20件,沿海省份較低(但不包括三個直轄市),如廣東僅有0.025件。國務院2001年專門頒布了《關于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2001年到2005年,在該方面全國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得分5年內增長了3.19分。
從江西的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的經濟體制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江西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是不平衡的。產品市場的發育領先于要素市場的發育就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現之一,就產品市場而言,政府已經不再直接規定企業的生產和定價,而由企業根據市場情況自主定價、銷售。但是在這些改革取得成績的同時,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卻顯得比較滯后。這部分我們就江西市場化進程中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進行一個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分析,探討如何通過產品市場的培育來促進要素市場以致于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一、江西產品市場發育程度的縱向比較
這部分,我們以《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2006年)》(以下簡稱《指數》)的指標體系為依據,對2001-2005年,江西省產品市場發展的絕對量以及在全國的相對位置水平做一個動態分析。在《指數》中,以市場化進程指數來衡量經濟體中各方面的完善程度以及綜合完善程度,市場化進程指數是觀察和研究各地區經濟發展轉型進程績效的相對指標,是一個近似的、動態的指標。在各單項指標有了以后,采用計量經濟學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對指標進行擬合,這樣可以得到“類指標”。在這個基礎上結合各類的權重可以計算出整個經濟體的市場化進程綜合指標并可以得到在全國相應的排名。
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由價格由市場決定的程度和減少商品市場上的地方保護兩個分項指標來衡量。
價格由市場決定的程度:產品價格是由市場形成還是由政府決定,是反映市場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經過30年來的改革,大部分產品的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但是這一進程在各產業部門和各地區情況不盡相同。有些省區由于其產業結方面的制約,政府指令性價格和指導性價格所占的比重還相對比較高。盡管這一情況并不完全取決于各省區的內部因素,但還是大體上反映了在這方面市場化程度的差別。該指數按樊剛等人構建的三個二級分項指標合成(權重取0.4,0.4,0.2):a1.社會零售商品中價格由市場決定的部分所占比重;a2.生產資料中價格由市場決定的部分所占比重;a3.農產品中價格由市場決定的部分所占比重。
減少商品市場上的地方保護:該指數為各地抽樣調查樣本企業在全國各省區銷售產品時遇到的貿易保護措施(陳述的件數)與相應省區的經濟規模(用GDP表示)之比。該值越低得分越高。
為了方便比較,我們將“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這一類的相關指標的排名和得分情況列成下表。

《指標》中“產品市場發育程度”的類指標是由價格由市場決定的程度、減少商品市場上的地方保護2個分指標合成的。
五年來,江西在該方面的排名上升3位,2005年排在第六位,是江西市場化進展最好的一個方面。得分增幅1.69,略低于全國平均增幅1.82,高于安徽和湖北的增幅,但低于湖南的增幅。從絕對數據看,減少地方保護方面進步還是比較大的,雖然其排名僅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價格由市場決定程度一項排名曾在2002年一度上升至全國第一位,后又有所下降,至2005年列全國第7位,一直保持在較前面的位置。總的來看,江西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在全國的排名以及發展速度是比較靠前的。
二、原因與問題分析
第一,注重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著力打造以南昌為核心的中部地區物流中心。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江西物流業雖處于起步階段,但發展迅速。到目前為止我省多樣化的物流服務形式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圍繞貨運代理、商業配送、多式聯運、社會化儲運服務、流通加工等專業化物流服務發展比較迅速。
第二,企業改制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在產品結構調整的決策上自主性大大加強。五年來,江西省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現代企業制度穩步建立,企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主營業務發展勢頭強勁,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資產規模迅速擴張,省屬國有資本帶動力和影響力增強。
第三,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調整力度,工業通過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淘汰了落后的棉紡錠,對耗能過高、污染嚴重、存在安全隱患的小煤窯、小鋼廠、小水泥廠等進行了關停并轉,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名優產品,提升了傳統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檔次。
農業通過扶持實施名牌戰略和產業化經營,區域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農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農產品產銷協會為主體,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為載體,直銷、配送、連鎖和網上銷售等新型營銷方式為重要補充的農產品營銷網絡。第四,從現有產品結構看,本地產品競爭力不夠,輸入型商品比例高,而輸出型商品比例低的特征困擾江西經濟發展。
三、促進江西產品市場發育的幾點建議
從江西產品市場的情況看,除了少部分壟斷性的產品,絕大多數競爭性產品在價格形成上已經市場化。因此,我們目前關注不應該是產品價格形成的市場化,而應該關注如何發揮產品市場對江西產業的導向作用,如何從小市場發展為大產業的問題。為了發揮這種導向,提出以下幾點僅供參考:
第一,改革部分壟斷性產品的定價機制,使它努力朝能夠提高本土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方向發展。如贛南的稀土等壟斷性的產品的定價就值得深入的研究。我國稀土資源儲量占世界75%、產量占90%左右,是世界上惟一可以大量供應不同品種和品級稀土產品的國家。而與這些世界第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1990-2005年的15年里,雖然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但價格卻跌了36%,國內稀土生產企業在1%-5%之間的微利狀態下生存,與進口鐵礦石價格節節攀升相比,稀土價格的快速下跌就在于這種壟斷性產品的極度分散的生產和出口機制,江西作為稀土大省,有能力而且有義務在稀土定價上有所作為。
第二,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經濟和商品交換的基礎是信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一直存在誠實守信和信用缺失的矛盾,成了中國市場經濟中一個二律背反的現象。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維持市場經濟正常秩序的保證。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可能健康發展。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增強全社會的信用意識,形成以道 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應嚴格按照省政府辦公廳“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信用體系建設。逐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企業信用,增強公民信用意識,形成良好的全省社會信用環境。重點是必須對破壞信用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管和嚴厲的懲戒。
第三,加快大市場和大流通體系的建設。溫家寶總理指出,中部地區崛起要開拓中部地區大市場,發展大流通。而大市場、大流通就是要建設一個多層次、多形態、多品種、全方位、開放統一的市場和流通體系。這個市場是省、市、縣及廣大農村地區相互銜接的市場體系;是有形的交易市場、無形的電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臺、批發、零售、連鎖經營等各種業態齊全的市場體系;是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現貨交易、期貨交易市場統一;是運輸、倉儲、配送、銷售等功能齊備,為生產和生活領域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市場。應切實按照省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促進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狠抓落實。
第四,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整合省內農產品市場,逐步建立和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首先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務求實效,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我省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設進行統一規劃,科學論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有重點地分步實施。在規劃新建市場時,應該注意加大在現有市場基礎上進一步規范發展,完善市場功能,增強輻射能力,積極推進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等新的流通方式的投資支持力度,并結我省實際情況,切實做到農產品市場布局規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其次,加快傳統集貿市場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整合、改造和升級,加強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易條件。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提高農產品市場體系的網絡化程度。再次,現行的政策、法規以及管理形式、執法方式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并且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因此,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要以公平競爭為原則,致力于維持市場秩序,保護合法經營,維護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堅決取締各種違章違法經營,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等違法行為。最后,繼續在政策上支持和推進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基本實現重要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化,積極發展農村流通合作組織,改變傳統的交易方式,提高市場的服務與管理水平,同時探索新的農產品經營形式。
參考文獻:
[1]周業安:產品市場與金融市場的戰略互動與經濟增長[J],中國工業經濟, 2005 (02).
[2]張耀輝 萬水林:產品市場競爭與資本結構的戰略決策[J],財貿研究, 2005(05).
[3]Brander James,Tracy Lewis. 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c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956-970.
[4]樊 綱 王小魯 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06年報告,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