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公司法人人格獨立制度過分強調分散股東的投資風險,而削弱了對公司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已逐漸異化成一些不法投資者濫用公司人格、逃避債務承擔和社會責任的工具。而“揭開法人面紗”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股東對公司獨立人格的濫用。
關鍵詞:獨立人格;人格濫用
一、揭開法人面紗的定義
揭開公司面紗,又稱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指的是為防止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和公司獨立法人人格制度因被濫用而產生的弊端,以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司法審判人員可基于具體法律關系中的特定事實,在訴訟個案中否認公司的獨立法人人格以及股東的有限責任,而要求公司股東對公司的債權人直接承擔責任。
二、揭開法人面紗的法理依據
法人人格是指賦予法人獨立的權利義務主體資格,其內涵包括法人與其成員的財產彼此獨立、出資人的有限責任與法人獨立承擔責任的統一、出資人對出資財產經營管理權的放棄及法人經營自主權的確立等。法人人格獨立作為一種理性的制度安排,因其有效地防范和減少了股東的投資風險而對刺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公司法人人格獨立主要表現為財產的獨立和責任的獨立。財產的獨立是指公司對其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所有權,當股東把其個人的財產以出資的形式交給公司以后,其對于財產的所有權亦隨之轉移,股東只有通過轉移、清算等法律規定的方式才能取回財產所有權。責任的獨立主要是指民事責任,即債權人追索的對象只能是公司,而不是公司的股東。換句話說,公司與其股東之間還隔著一層面紗,如果不刺破這層面紗的話,債權人無法從股東那里得到任何的賠償。可見,公司法人人格獨立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杜絕商業風險,它所做的只是對商業風險的一種安排與分配。從股東、公司與公司債權人之間的關系上來說,公司法人人格獨立就像一道面紗,把公司與股東隔離開來,避免了公司債權人對股東的直接追索,這樣,當公司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其債務時,債權人的利益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這種有限責任不同于民法上的一般有限責任指公司在以其全部資產承擔償債責任后,即使公司所負債務仍然不能得以全部清償,公司的債權人仍不得請求公司的股東承擔超過其出資義務的責任,公司也不得將其債務轉移到其股東身上。公司法上所說的有限責任確是針對股東而言的,它并不意味著清償債務的財產的有限性、特定性,而意味著責任的不可轉換性,股東責任的受限制性,這就和民法上的一般有限責任的含義嚴格區別開來。而按照許多學者的觀點,公司的人格與其成員的人格的分離,乃是有限責任產生的前提,不理解公司的獨立人格,也就不能理解公司的有限責任。除此之外,還有學者把誠實信用原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公司權力的分配、公平正義價值作為揭開法人面紗制度的法理基礎。但無論是哪一種學說,都離不開法人的人格獨立和股東的有限責任。
三、“揭開法人面紗”制度的相關研究學說
美國是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發源地。人格否認在美國又被形象地稱為“揭開公司面紗”, 是美國的法官在20 世紀初創立了法人人格否定法理, 這種法理后來逐漸為其他國家所接受。美國法人人格否認原則主要是從責任、財產、合同、特殊類型公司以及子公司和其他關聯公司來界定的。所謂的責任主要是有限責任,只要公司的設立不是為了規避法律、逃避債務或者進行欺詐,那么股東就應該承擔有限責任。反之,股東則應該對其產生責任的行為負責。所謂財產是指公司的財產屬于公司而不屬于股東, 公司通過其董事會和經理取得、擁有和轉讓其財產,公司的債權人可對公司的財產主張權利,股東的債權人可對包括股東擁有的股份在內的股東個人的財產主張權利,但不能對公司的財產主張權利。公司的訴訟由公司或者法人代表提出,而不能由股東直接提出。所謂合同則是指股東以公司名義簽訂的合同除非經過董事會的同意,否則不生效。至于特殊類型的公司則主要是指一人公司、家族公司和其他封閉公司。因為這些公司的控制權高度集中, 其中法人人格更易于被用于非法目的。即使沒有非法目的,法律承認這些公司時要有兩個前提條件,第一,必須以公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為基礎進行經營,個人事務與公司事務必須有一條明確的界線;第二,企業必須建立在充分的財產基礎上,充分的財產結構是公司獲取有限責任的代價。如果不能具備這些條件, 這些公司的人格將有可能被否認。所謂的關聯公司包括母子公司、兄妹公司以及存在著其他較復雜關系的公司。這類情況比較復雜,但總歸一句話,看母公司和子公司是否是相互獨立和相互分別的法人,母公司的控制是否是控制股份所有權的正常結果。
英國是典型的判例法國家,其法人人格否認就包括了明文規定的類型和判例所確定的類型。包括代理、信托、欺詐、管轄等情況。
揭開法人面紗制度在大陸法系通常又稱之為法人人格否認。在德國通常又稱之為直索責任制度。直索責任是德國法為彌補有限責任制的不足而確定的一種制度。 即在公司股東濫用有限責任地位并因此給第三人造成損失時,債權人可以穿過獨立法人實體,直接向其背后的股東追究責任。
參考文獻:
[1]范健趙敏:《論公司法中的嚴格責任制度》,載于《中國法學》,1995年第4期.
[2]江平:《法人制度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3]蔡立東:《公司人格否認論》,載《民商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