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企業頻繁的尋租活動,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尋租活動的影響,指出尋租活動與政府腐敗的內在聯系,進而對具有負外部性的企業尋租活動提出合理的規制措施。
關鍵詞:尋租;影響;對策一、企業尋租理論概述
尋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克魯格在1974年《尋租社會的政治經濟學》一文中提出來,后來巴格瓦蒂又提出了“直接非生產性尋利(DUP)活動”的一般概念。現代尋租理論將利用權力來獲取租金等額外效用的行為都被稱為尋租活動。尋租目的是獲得政府力量庇護或政策傾斜或特許壟斷性的使用緊缺物資或壟斷市場。根本上來說,租金是制度不完善的產物。純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效應的公共物品、自然壟斷、信息不完善往往導致市場失靈,成為政府干預的理由和尋租活動產生的制度背景。尋租沒有增加產品和勞務總量,而是對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
企業尋租,指企業通過對超經濟權力的追求而獲取經濟利益,即尋求非生產性利潤的行為。尋租方式主要是游說和對政府租金支出兩種。一些政府部門增加干預經濟的權力,頻繁設租,而一些企業試圖從外部尋找某種途徑來減少成本或增加盈利,這樣就容易形成企業尋租與政府腐敗。
二、企業尋租行為的影響
1.正面影響
(1)企業尋租活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實現政府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促進政府部門有效運轉。政府可以將優惠政策或稀缺資源分配給尋租企業,更好的指導、監督企業按照政府預訂目標行事,有效率的貫徹政府既定政策來調控市場。另外,張維迎等經濟學家提出“適度腐敗有利論”,指出政府獲取租金可能是帕累托改進,實現次優條件下最優的資源配置,還可能會降低政府監督成本,調動官員的積極性。
(2)尋租活動實現了企業對稀缺資源的占有,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獲得激勵提高經濟效益。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在通過尋租活動獲得資源后,利用既得資源進行技術創新,力圖改善經營管理來借機壯大企業。
(3)企業尋租活動的存在可以引發人們對一些社會消極現象、制度缺陷等方面進行積極思考,客觀要求政府更好地對待企業的尋租活動,維護政府形象,完善市場制度,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2.負面影響
雖然尋租活動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積極影響,但主流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其負面影響要大的多。
(1)要“企業尋租活動會使稀缺資源配置錯位,減少社會財富。企業將有限的資源不是用于擴大生產,而是去尋求非生產性利潤。尋租活動自身不會創造價值,反而會伴隨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等尋租成本,擠壓社會生產資本,減少社會整體福利。
(2)企業的尋租活動會導致政府權腐敗,損壞政府公眾形象和威信。企業以財物、不合法的福利去行賄官員,作為給租者的行政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給予尋租者以特權和資源使用權,尋租活動就滋生了腐敗。擴大的租金規模會加劇尋租活動,腐敗現象可能更為嚴重,敗壞社會風氣。
(3)企業尋租活動會破壞市場公平競爭,使投資環境惡化,阻礙經濟發展。尋租活動破壞市場游戲規則,人為設置壟斷,降低市場均衡水平,造成社會福利的凈損失,即哈伯格三角。尋租活動會使得政府調控經濟的手段失靈,混亂經濟秩序,扭曲經濟政策的運作。
(4)企業尋租活動會使得收入分配不盡合理,在貧困人群中產生馬太效應。尋租活動會游說政府制定保護某些集團利益的政策,這樣就要剝奪了公共資產,擠壓窮人福利空間。
三、我國企業尋租行為現狀和有效的規制措施
經濟轉型時期,中國主要有四種腐敗——尋租性腐敗、地下經濟腐敗、稅收流失行性腐敗、公共投資與公共支出性腐敗,還有壟斷行業腐敗、金融業腐敗、資本外逃腐敗等,各種腐敗損失每年累計占到GDP的10%以上,其中尋租性腐敗占據較大的比例,不得不引人深思。雙軌差價、平等競爭規則缺失或不完善等是出現企業尋租和政府設租的現實原因。
針對負外部效應較強的企業尋租活動,我們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進行規制,以促進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1.進行制度創新,從根源上消除削弱租金存在的基礎。杜絕政府被動或主動創租,明確政府經濟管理權限的邊界,對經濟進行適度、合理、有效干預,取消經濟主體不公平市場經濟待遇,如雙軌制、壟斷、優惠待遇、特權等;加大行政過程透明度,通過招標競標和拍賣等方式,在公開的產權交易市場將尋租過程公開化、市場化,將租金國有化。
2.減少政府經濟管制,提高服務意識,轉變政府職能,強化競爭和危機意識。實證研究表明,官員對經濟的管制權限越大,尋租活動越活躍,滋生腐敗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要簡約政府權力,權人聘用要公開競爭,權人用權要加強規范性,在出現問題是要追究責任,并給予適當處罰。
3.加強對官員的激勵,高薪養廉來減少設租和榨租的可能性。我國長期以來公務員薪資偏低,這導致公務員外部尋找補貼幾率增加。給予官員合理的經濟收益會提高由于受賄而失去工作的機會成本,在一定程度的上約束了其設租和收取額外租金行為。
4.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加強社會各方面對政府的監督。加強司法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和獨立性,從嚴打擊非法尋租現象,增加尋租心理成本和經濟損失。同時,完善反壟斷法,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壟斷特權。社會團體、群眾和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加強腐敗和反腐敗信息披露,重塑社會價值體系。
5.規范企業行為,克服企業尋租行為的不經濟性。提高尋租成本,包括游說費用、行賄支付、時間精力等直接成本,還包括心理成本、違法而招致的懲罰等間接成本。引導企業理性的獲取利潤,使企業利益在社會利益保持一致前提下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胡鞍鋼:中國90年代后半期腐敗造成的經濟損失[J].國際經濟評論,2001,(3).
[2]胡鞍鋼:過勇.轉型期防治腐敗的綜合戰略與制度設計[J].管理世界,2001,(6).
[3]張維迎:理性思考中國改革[N].經濟觀察報,2006,(3).
[4]盧現祥:尋租經濟學導論[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