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該目標從統籌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角度,對建設和諧新農村進行了高度概括。水污染防治作為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應給予高度關注。
一、當前農村水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水環境質量令人擔憂
2007年下半年,江蘇省環保廳對全省所有農村地表水功能區、行政村級(含行政村級)以上河流進行監測。14071個村級河流監測斷面中,劣于三類水的占61.7%、劣于五類水的占5.5%。蘇南五市農村地表水功能區劣于三類水的占70%、劣于五類水的占15%。
2.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農村飲水主要是指農村和鄉鎮居民生活用水。農村飲水困難有兩種類型,即缺水型和水質型。由于污染造成的水質性缺水,在江蘇省更具有普遍性。地處下游的灌南、啟東等地,擬從境外尋找水源,解決飲水問題。
3.局部地區地下水污染嚴重
由于地表水污染日漸嚴重,許多地方開采地下水來解決清潔水源問題,造成地下水過量開采,帶來嚴重地質災害。2000年,蘇南某市市區地面累計沉降普遍達到40-60厘米,嚴重地段超過160厘米。
二、水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1.農業面源污染加劇
我國化肥、農藥使用強度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安全上限。而農藥化肥的當季利用率僅為30—40%,大部分流失進入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農植物秸稈拋入河溝,加劇了水環境的惡化。
2.生活污水排放逐年增加
2007年江蘇省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達到21764萬噸,是工業廢水排放量的2.34倍。生活污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達59180噸,占總量的84%。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達到6940噸,是工業氨氮排放量的16.52倍。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是影響水質的兩個最重要污染因子,可見生活污水已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最主要的污染源。
3.工業污染隱患依然存在
上世紀末,由于大辦鄉鎮工業,導致“村村點火、處處冒煙”,使得許多鄉村特別是鄉鎮企業發達地區和開發項目比較多的地區,很難找到一方凈水”。
三、農村水污染防治的幾點措施
1.從規劃入手,解決布局性和結構性污染問題
完善《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實現“三集中”。對工業集中區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并強制要求新上工業一律進入工業集中區;促進規模小、布局散的自然村適度向鎮區或農村集中居住區集中,實現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集鎮集中、住宅向社區集中。修編《村鎮建設規劃》,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結合當地實際,研究、提出適合農村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如集中處理的化糞池、氧化塘、濕地凈化等。探索適宜農村的垃圾處置方式和環境衛生管理模式,完善環境基礎設施。
2.以發展生態農業為抓手,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生態農業的種植、生產過程具有明確的國家標準,其絕對禁止或有限制地使用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作物秸稈、畜禽糞肥和有機廢棄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來源。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減少進入水環境的污染物。
3.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開展河塘整治。河塘整治清除了水面及兩岸的垃圾,對淤塞的溝塘實施清淤,是加快恢復河塘生態功能的有效措施。大力發展沼氣。新型沼氣將廁所、畜禽舍和沼氣池結合在一起。人畜糞便經過厭氧發酵,殺滅了病原菌,有效解決了對水體的污染問題。
4.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解決投入不足問題
(1)財政投入。長期以來,中國污染防治投資絕大多數都投到工業和城市,農村從財政渠道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建設資金。縣級及縣級以上財政應該專門安排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反哺廣大農民。
(2)市場投入。市場投入以其投入資金量大、運作效率高等特點,在農村水環境整治中起著重要作用。鹽城市郭猛鎮新星村采取“以土換資” 模式開展河塘整治。磚瓦廠在指定地點挖塘取土,清理的淤泥填塘,疏浚溝河達2.5萬方。
(3)社會投入。加強輿論宣傳,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身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發動農民進行適當的投工投勞,利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
5.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
(1)綜合整治制度。農村水環境整治涉及農林、建設、衛生、環保等多個部門。迫切需要建立綜合整治制度,明確牽頭單位,統一領導、部署、協調整治工作。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定期、定量加以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衡量各級干部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據。
(2)日常監測制度。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方法科學、數據準確、代表性強、傳輸及時的農村環境監測體系,導致農村準確的環境狀況、環境容量掌握不清。應盡快建立、完善日常監測制度,對農村水環境實施全面、正常、定期、定點監測。
(3)政策支撐制度。一是制定激勵性支撐政策,如對農村環境污染治理(污水、垃圾等)設施的建設運行、農戶使用商品有機肥等有利于環境改善的行為給予補貼;二是制定約束性支撐政策,出臺農村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三是制定能力支撐政策,加強農村環境管理隊伍建設,鄉鎮一級政府應配備環保專職人員并配置適應工作需要的相關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