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外向型經濟連續遭受人民幣不斷升值、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走高、美國金融風暴導致的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驟然放緩等因素的影響,出口增長大幅下降,外向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沿海發達地區出現部分企業關閉、停業、搬遷等現象,進而引起我國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本文關注這一新形勢下我國勞動力出現的新一輪流動。全文對這一輪勞動力流動的特征和意義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形勢;勞動力流動;企業遷移
2007年下半年以來,始于珠江三角洲的我國沿海發達地區企業關閉、停業和遷移等事件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引起官方和民眾關注的重大事件之一。企業界的這種變化引起了我國勞動力新一輪的流動,這一輪勞動力流動與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勞動力大轉移有著不同的特征與意義。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我國東部發達地區非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由于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形成的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生,我國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舉世矚目的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即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和從西部向東部轉移。據2006年國務院研究室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所作的統計,我國現在外出農民工數量為1.2億人左右,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于2007年初所作的《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顯示》,2006年到省外打工的農民工占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58.8%,而這其中的75%又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大量的外出打工人員形成了百萬勞動力大軍全國大流動的現象。勞動力的這種大規模的流動為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保障,極大的促進了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促進了這些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然而,自去年以來,全球經濟先后經歷了以國際原油價格、原材料價格以及以糧食為代表的大宗農產品價格不斷走高所推升的世界范圍通貨膨脹,以及發源于美國而至今俞演俞烈的金融風暴,世界經濟增長驟然放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外向型經濟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特別是以珠三角為代表的以出口加工貿易為主要增長方式的外向型企業,更是受到了嚴重的生存壓力的擠壓,導致去年末以來我國沿海發達地區較大規模的企業關閉、停業和企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可以肯定的是,企業界的這種大變革必然帶來企業和產業在全國的重新布局,而這種新布局一定會帶來資源特別是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新動向和新格局,勞動力資源配置的新格局首先將從勞動力的大流動開始,這應該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力的第二次上規模的流動,這一次的流動與上一輪流動有著不一樣的特征和意義。
一、本輪勞動力流動的特征
1.向部分原勞動力輸出地流動
與上一輪勞動力從西部向東部流動不同的是,本次勞動力將隨產業和企業向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遷移而部分地向原勞動力輸出地流動。雖然就目前來看,基于對企業研發、制造、銷售一條龍方便程度的考慮,和對遷入地產業配套和市場環境尚不夠成熟的擔憂以及遷徙后運輸成本加大等因素的考慮,大多數企業的遷移僅僅局限于靠近原遷出地的地區和省份,但可以肯定地說,今后不僅這部分地區的勞動力輸出會有所減少,而且這些地區還可能成為其它地區勞動力流動的新目標地。
2.勞動力結構性的流動
本輪勞動力的流動源于企業的遷徙,而這一次企業遷徙的動因既有企業自身從成本等方面的考慮,也有地方政府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兩種因素都決定了本輪企業轉移是結構性的,有選擇性的。從企業角度來看,搬遷必須在對成本等各種因素的綜合權衡下進行。本次全球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我國廣大企業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原材料、土地、勞動力、能源的緊缺和漲價導致生產成本大幅攀升,人民幣升值和受金融風暴影響的進口國消費收縮等方面,而這些因素對企業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沿海地區大量主要依靠出口加工貿易,生產技術含量低的產品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影響巨大,而具有研發能力,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的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產業,和有人才、物流和市場優勢的部分制造企業受影響較小。二者中,具有搬遷壓力的是前者,其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征使得其生產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很大比重,搬遷到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可以以降低的人工成本對沖其它資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上升。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本輪企業轉移是在發達地區產業結構主動調整的背景下進行的。沿海發達地區在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后,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出于對產業升級、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考慮,地方政府希望保留的也是那些具有知識優勢、技術優勢、對環境污染小、用人較少的資本密集型企業,并且將在政策導向上作出安排。因此,用人量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將不能再得到政府的鼓勵,從而不得不考慮外遷。企業的這種有選擇性的遷移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是:那些低學歷、低技能、低收入的普通型勞動力向東部的轉移會大大減少。
二、本次勞動力流動的意義
雖然本次由企業變更所在地引起的勞動力流動在短期內可能導致經濟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勞動力流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1.促進勞動力資源配置更為合理
上一輪維持了十幾年的勞動力大流動在促進沿海發達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大了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而且由于較大的流動成本無謂地加大了全社會勞動力資源的使用成本。本次勞動力向輸出地的回流和轉移將使這兩個方面得以改善,使地區間貧富差距得以平滑,使勞動力在全國范圍內的配置得以優化。
2.給欠發達地區發展帶來成熟的勞動力
根據經濟發展的規律,每一次或每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都會培養出大量的成熟勞動力。從上世紀中葉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五六十年代日本和西德經濟的高速增長,七八十年代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以及九十年代至今的我國東部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的騰飛,無不造就出懂技術、甚至懂管理的基層勞動力大軍。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我國發達地區經濟高速發展所培養出的大量成熟勞動力必將在本次勞動力流動所往之處為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再一次發揮積極作用,為欠發達地區降低勞動力培養成本、縮短勞動力成熟的時間創造了條件,進而必將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的快速起飛。
3.緩解城市管理和交通管理難題
十幾年的勞動力大流動產生了諸多交通和城市管理難題。如使交通部門不堪重負的春運難題、一些城市由于流動人口激增而產生的公共服務和城市配套短缺的問題、治安問題、環境問題、計劃生育難以管理等等問題。本次減少的勞動力流動將使這些難題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
4.改善外出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況
長期以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的生活環境差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長期生活動蕩、夫妻兩地分居、家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子女就讀困難等。新一輪的勞動力流動將使他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結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而產生的勞動力流動,在流動產生的初期受影響最大的也正是勞動力這一群體,他們在流動過程中收入減少或根本沒有收入,還要支付一定的流動成本,加大了他們的生活壓力,這種狀況正是目前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密切加以關注的。
參考文獻:
[1]蔡昉:劉易斯轉折點及其政策挑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
[2]李薇輝 薛和生:勞動經濟問題研究——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3]張 彥 陳曉強:勞動與就業——社會工作叢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7月.
[4]趙奉軍:民營企業“遷移”的經濟學,新華網 ,2003年4月15日.
[5]謝孝國:珠三角企業外遷調查:成本上升帶來轉型之痛,羊城晚報,200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