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小同鄉,當過3年秘書,后來被提拔在一個處級單位做主任。為官數載,人緣口碑極佳,尤以“老成穩重”著稱。他年紀不大、資歷不深、本事不多、學歷不高,怎么就這么成熟呢?一日,他夫人不見外地告訴我,她丈夫得益于一位古人的訓誡:“于人不可輕為喜怒,喜怒輕,則心腹肝膽皆為人所窺。”
原來如此。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受到的教育是:一個正直人必須襟懷坦白,對是非美丑要愛憎分明。到了現在,處世為人的箴言怎么就啞默悄聲地變了詞兒走了板兒?而且實踐者竟大獲成功?
一事當前,是喜是怒,是好是惡,是從是違,本是正直人正派人不容回避的態度。不要說領導干部,即使是有良心的平民百姓,也不會在感情色彩中失去對是非的喜怒、好惡、從違的態度及情緒。人類若真的失掉了這些情緒,那么這個社會還有什么真善美或假惡丑可言?古今中外,一時認不清是非的人是有的,甚至雖認清了卻迫于利害關系守口如瓶的人也有,更可恨的是,也有人顛倒是非,但是他們掛在嘴上的仍不失為義正詞嚴。
在是非面前無喜怒之情,無好惡之態,無從違之舉者,十有八九是“鄉愿”之待。孔子有云:“鄉愿,德之賊也。”凡事不搖頭也不點頭,不擁護也不反對,不表揚也不批評,甚至專揀合對方口味的往嘴里喂,這種人還什么原則、正義?難怪孔圣人對“鄉愿”咬牙切齒,深惡痛絕。
這種人并非一點原則都沒有,他們唯一的原則是護己利己,只要對己無害,其他一切都任它去好了。該怒不怒,該惡不惡,該違不違,無異于保護邪惡,為虎作倀。這種人往往由于態度曖昧,不從不違,回旋的余地很大,結果也往往是左右逢源,個人總是立于不倒之地。至于事業受了多少損失,原則蒙受多少晦暗,那又和他有何相干呢?
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樂。這本是天理人心。天若是沒有了季節,人類可如何過日子?人若是沒有了情緒,世界將變成什么樣子?一個對任何是非都沒有個態度的人,一個任憑外界發生了什么事情,內心都無動于衷的人,那有何益?
一則新聞說,某地蓋了幾座龍王廟,鄉民年年上香求拜,卻連續3年遭受水災,最后一場洪水竟沖垮了龍王廟。鄉民們見此并不惋惜,反說:“龍王不治水,要它何用?早沖垮了早省心。”
(選自《不讀才子書》,出版:春風文藝出版社,責任編輯:王一冰,定價: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