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抗震救災關鍵時刻舉行的國務院第九次常務會議,作出了“中央國家機關今年一律壓縮公用經費支出5%”的決定,并且,已經打入今年預算、用于提高中央國家機關公用經費標準的10億元支出,不再出臺。據此測算,兩相合計,可節約公用經費支出25.45億元。節約下來的資金,全部用于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
8月7日,財政部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國家預算執行情況。今年上半年國家預算收入完成34808.19億元,同比增長33.27%,國家預算支出22882.02億元,同比增長27.69%,收支相抵,盈余11926.17億元。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并慎重回答的問題。從表面看,當前我國的財政實力非常雄厚。不僅財政收入增勢迅猛,而且,收支相抵之后的盈余,已經達到了相當規模。憑借這樣的實力,似乎沒有必要為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而在公用經費上大動干戈。然而,脫離收支操作或收支對比關系的局限而放眼全局,壓縮公用經費支出,便是一個凸顯歷史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舉措。
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需要的資金量是龐大的。盡管可以通過每年的財政預算做出相應的支出安排,并讓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而持續擴大,但從動員盡可能多的資金投入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事業計,我們仍要從節省每一個銅板做起。由中央政府帶頭壓縮5%的公用經費并相應削減其他方面的支出,便是為此而做出的一個重要姿態。此其一。
這些年來,我國政府部門的行政經費支出,一直都在呈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而且,一直都在以高于GDP增速的速率增長。長此以往,不僅客觀上難以持續,而且會帶來越來越大的負效應。故而,抓住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這一特殊時機,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手段,大幅度地壓縮政府部門的行政經費支出,并以此抑制來自一些政府部門的鋪張浪費,無論從哪方面看,都是一項富有效力的利國利民之舉。此其二。
每年的預算盤子,無論是收入規模還是支出規模,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與財政收入相比,財政支出更能體現政府政策的意圖。而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則會鮮明地反映政府政策意圖的變化。中國的財政體制及其運行格局,已經走上公共財政的道路。作為一項以公共化為取向的財政制度變革,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尤為重要。縮減公用經費支出并用于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數額雖小,其所帶來的財政支出結構調整效應以及隨之所體現的政府政策意圖,卻折射出了十分積極的意義。朝著這個方向走下去,我們所收獲的,將不僅僅是政府行政經費支出的必要削減,而且,財政支出結構也將由此加快趨向公共化的進程。此其三。
在政府為改善民生而可操用的諸多棋子中,財政收支的安排是一枚分量最重的棋子。這是因為,政府的事情,政府的職能,總要同財政上的“錢”聯系在一起,總要靠財政上的“錢”去鋪路。錢到,事到,政府的職能到。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乃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民生問題。對此,財政的積極介入責無旁貸。在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背景下而實施的壓縮公用經費支出行動,正是這一邏輯的合理展開。它體現了黨和政府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決心,也為公共財政建設做了有力的形象詮釋。此其四。
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要求我們在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以極大的努力遏制通貨膨脹。在財政政策上,遏制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壓縮財政支出規模。鑒于當前我國的財政支出結構正處于趨向公共化的調整期,更鑒于改善民生是我國當前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心,故而,將壓縮財政支出的重點放在政府的公用經費支出上,并將由此騰出來的資金轉用于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既可收遏制通貨膨脹的宏觀調控之效,也可由此推進我國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調整。此其五。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