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9日,經濟大國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領導人會議在日本北海道洞野湖發表的宣言中說,“氣候變化是當前全球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同時也宣示:“我們支持制訂一個包括全球長期減排目標在內的、關于長期合作行動的共同愿景,確保經濟增長、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推動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方式,建設低碳社會。”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一個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社會問題。氣候變化既是一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發展問題,更是一個人類生存的政治經濟問題。氣候變化從一個熱點話題,已發展成為了一個全球高度關注的人類危機問題。中國在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中,有成績,有挑戰,也面臨著難得的發展契機。
一、中國的“氣候變化”
主題市場構成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目前中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僅次于印度)。到2012年,中國將占聯合國發放的全部碳排放信用交易的41%,成為全球第一大供應國。通過發展“氣候變化”主題市場的建設,我們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減少日益增長的環境威脅,還可以借此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價值。未來中國在此領域的市場構成,主要為:
(一)碳交易市場
全球碳交易市場由氣候變化及相關應對政策催生而來。隨著CDM機制的逐步完善,國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減排廢氣(包括CO2、CH4、N2O、HFCs、PFCs、SF6 等六種溫室氣體)為商品的新興國際碳匯交易市場。倫敦國際金融服務局公布的“碳市場與排放交易”報告稱,全球碳交易市場發展迅速,2006年全球碳交易成交量為16.36億噸,同比翻了兩倍多。在這一過程中,據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預計2008~2012年間,全球碳交易市場規模每年可達600億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在此背景下,世界范圍內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競相成立碳交易所,準備在碳交易領域大顯身手。
目前,全球已注冊的CDM項目共有1108個。歐盟在探索全球碳交易方面發揮著主導作用,在交易規模、融資途徑、環保技術和交易制度創新等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歐盟碳交易機制最為成熟,為歐盟與其他國家機制接軌、推動全球碳交易市場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據了解,歐洲氣候交易所、北方電力交易所、未來電力交易所、歐洲能源交易所和法國的Powernext Carbon等紛紛參與碳交易,交易量和交易額均居全球首位。2005年,歐盟碳市場交易量已達3.21億噸,碳交易金額為79億美元;2006年,歐盟碳市場交易量快速上升為11億噸,世界銀行發布的《碳市場現狀與趨勢》報告顯示,該年全球碳交易總額300億美元,歐洲排放權交易就占到了244億美元。
美洲地區的進展也比較快。作為全球第一家自愿性參與溫室氣體減排量和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的先驅組織和市場交易平臺,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用市場機制來解決環境問題”。CCX目前發展會員近200個,主要來自航空、汽車、電力、環境、交通等數十個行業。并且已經擁有了5家來自中國的交易會員。交易產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種產品。近日,加拿大首家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交易機構——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也正式開市。
亞洲地區的碳交易起步較晚,但正在呈現出迎頭趕上的跡象。其中,港交所已經開始研發排放權相關產品,籌備溫室氣體排放權場內交易。得到香港交易所資質認可的部分顧問公司已向其提交溫室氣體排放權相關產品的可行性方案。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內企業對CDM了解的加深,中國碳交易也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2007年初,有報道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科技部和發改委達成的一項碳金融舉措的一部分就是成立北京碳交易所。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曾在多個場合表示,“全國第一家碳排放交易中心將落戶北京”,交易系統正在搭建中,公開交易有望改變過去國內碳排放交易價格只相當于國際平均價格一半的問題。援引此前媒體的報道,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去年12月就與中石油集團旗下中石油資產管理公司簽訂諒解備忘錄,擬組建合營公司,共同在中國拓展排放交易平臺。日前,該合作已經有了初步成果,全國首家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在天津濱海新區設立,天津已經鎖定中石油和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作為合資方。此外,湖北省也正在醞釀把排污權交易引入產權交易市場,探索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等的排放權引入交易平臺,并通過電子競價的方式進行交易。而在“深港金融特區”籌備中,建立碳交易所也是其建設內容之一。
(二)碳基金市場
碳基金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金融工具之一,近年來在國際上廣泛流行。碳基金是碳匯基金的簡稱,英文即carbon(c) fund,縮稱cf。國際上通常指投融資于“清潔發展機制”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的專門基金。
近年來,發達國家將有近500億美元的投資通過CDM渠道資助發展中國家。不少國家的政府機構和金融部門紛紛設立碳基金,以參與國際碳匯市場的交易。截至2005年底,投入碳基金的資金已達30億歐元,其中2/3作為政府的采購工具,而其余的則為私營碳基金。致力于全球發展的世界銀行也特設了碳金融業務部門,即:Carbon Finance Business Unit。還發起了總額達10億美元的8個碳基金,以主持全球的環保項目。
碳基金按資金來源的不同具體分類為:國家碳基金、企業碳基金、銀行碳基金、碳匯投資基金(我國目前的政策條件下實操時可稱節能投資基金或公募節能基金)等。
目前中國碳基金市場的主導者是國際碳基金。在未來5~10間,中國培育和發展的本土碳基金應為:公募節能基金和碳匯投資基金。中國碳基金的公募節能基金屬于5年期長期投資。其彌補了國內短線資金偏多、投機性偏強的資本供給的結構。由于重點投資不是新股而是節能減排基礎產業題材的“原始股”,有可能成為與股市媲美的下一個經濟熱點。碳匯投資基金的通常期限為5年期,基金可能更多介入的階段是企業創建階段和企業擴展階段。碳匯投資基金以大規模的項目投資為主,中小項目投資為輔。條件成熟碳匯投資基金(公募節能投資基金)可以向證券交易所申請上市。
(三)碳融資市場
中國目前尚沒有一個碳匯交易的系統和平臺,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也不知道如何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碳匯買賣,因而大大降低了中國企業的溫室氣體減排效率。在國際碳基金和知名商業銀行的引領下,能效融資業務如火如荼。把能效融資引入中國的是興業銀行。2005年8月,作為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IFC)計劃開發適合中國的能效融資項目,并尋找中國的商業銀行合作伙伴。興業銀行立即行動,并于2006年5月雙方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從而成為中國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
興業銀行與IFC的合作模式為:興業銀行在獲得IFC提供的首期2億元人民幣的本金損失分擔后,可開展高達融資規模為4.6億元人民幣的效能貸款;若此范圍內的貸款發生虧損,IFC將共同承擔損失。在IFC首期中國能效融資項目中,可以向企業提供5年以內的中長期貸款,其擔保條件可降低,并可根據企業現金流情況,采取靈活的分期還貸方式。
中國境內的其他商業銀行也在積極投入到能效融資市場中。2007年6月1日,北京銀行成功與IFC簽署協議,成為中國第二家國際合作開展能效貸款的銀行。據報道,浦發銀行與IFC的談判基本完成;而工行、建行、國家開發銀行和招行等也已開始了同IFC的談判工作。
目前,中國的能效融資項目的發放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種:1、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直接貸款模式;2、節能服務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融資模式;3、設備供應模式;4、公共事業服務商模式;5、能效設備供應商增產模式;6、融資租賃模式。
統計截至2008年4月22日,中國已獲能效貸款的省市有:江蘇、福建、浙江、天津、北京、四川和山東。其中貸款規模最大的江蘇省,13個項目于2007年12月共獲得超過3億元的能效貸款。
(四)碳理財市場
中國銀行和深發展積極探索以金融創新來服務于環保。兩家銀行分別推出了“掛鉤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
深發展正式推出中國境內第一只“二氧化碳掛鉤型”本外幣理財產品,掛鉤在歐洲氣候交易所上市,目前交易非?;钴S的“歐盟第二承諾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期貨合約(2008年12月合約)”,以滿足投資者參與國際金融創新市場、分散國內投資風險,追求全球市場理財豐厚收益的需求。該產品投資期限僅12個月,而且提供100%到期保本,可以人民幣和美元進行投資,根據不同投資幣種,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分別達到7.8%(人民幣)和15%(美元)。
同時,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也推出新一款美元1年期“掛鉤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產品,除了高達15%的預期最高年收益率頗具競爭力以外,該產品系國內首個注入“控制全球變暖和溫室氣體排放”概念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投資期限1年,投資實際收益將取決于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月度平均表現,預期最高年收益率可達15%。
隨著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和成熟,投資者對碳交易認識和環保意識的提高,中國境內的碳理財市場將大有作為。
(五)氣候衍生品市場
1、碳期貨和期權
為了方便排放量交易買賣方進行碳價格風險的管理,碳衍生品市場應運而生。海外減排量買家已逐漸利用二氧化碳減排量期貨或期權動態管理合同中的碳價格波動風險。我們也將二氧化碳減排量期貨或期權簡稱為:碳期貨或期權。
2005年2月《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時,歐洲氣候交易所(ECX)上市了碳期貨,并聲稱:一旦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交易在期貨期權市場展開,僅歐洲市場每年的規模就將達到580億美元。上市碳期貨的歐洲市場還有:歐洲能源交易所(EEE)和法國“電力第二”交易所。
目前在ECX進行交易的很多是海外知名的能源企業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權的需求大戶,以及部分并沒有產業背景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額貿易商。而配額賣方在ECX卻很少出現,中國的賣家更是沒有。在期貨市場上最為活躍的非皇家殼牌石油公司莫屬。這個能源巨頭聲稱,排放配額交易將有助于公司減少污染控制方面的投資,因為公司在某一時期會確定還是買賣排放配額更有效。
除ECX外,美洲市場的碳期貨和期權的主要交易所有:芝加哥氣候期貨交易所(CCFE)、洲際交易所(ICE)和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以NYMEX的碳期貨和期權合約為例,我們可以了解一下碳期貨的基本知識。作為NYMEX中Green Exchange計劃的一部分,他們于2008年3月17日,正式推出了碳期貨及期權的首批產品,分別為:歐盟排放配額(EUA)期貨和期權;經核證的減排量(CER)期貨;季節性氮氧化物排放額度合約;年度氮氧化物排放額度期貨和二氧化硫排放額度期權合約。這些期貨合約的交易平臺為:CMEGlobex電子交易平臺;而期權合約則在NYMEX的交易大廳交易。所有合約將由NYMEX Clearport進行結算。EUR期貨合約(代碼:RC)和CER期貨合約(代碼:VA)將在UK Emissions Trading Registry上進行實物交割。EUA期貨合約的合約大小為1000噸的二氧化碳,相當于1000EUA,最小價格波幅為每EUA0.01歐元。EUA期貨期權合約(代碼:AV)是歐式期權,其將于EUA期貨合約推出前3個交易日期滿,其10個點定約價間的增量波幅為0.5歐元以上和平價行權價格以下。NYMEX提供的2009~2012年的季節性和年度氮氧化物排放額度期貨合約,將在美國環保署(EPA)的NATS上進行實物交割。該合約的大小為10公噸,最小的價格波幅為每噸25美元。
碳期貨價格主要決定因素為:天氣、購買者的參與情況和市場投機力量。市場普遍認同歐洲大部分地區已進入一個炎熱和干旱的夏季氣候,目前南歐國家與巴爾干地區尤為明顯。炎熱與干旱將引發更多能源需求,進而引發更多排放要求,最終將推動價格上漲。此外,需要海水起冷卻作用的核電站會使水溫上升,在高溫天氣條件下其供能活動必將受限,然而對能源的需求將促使那些需通過二氧化碳排放來供能的企業購買更多的額度。碳期貨同其他金融衍生品一樣,市場中的投機力量是碳期貨價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決定因素。
利用碳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功能,碳交易市場中的交易商可以借助碳期貨或碳期權進行相關的風險控制工作。以碳賣方為例,在簽訂出售協議前就在期貨市場上建立空頭頭寸,在正式簽約時對沖平倉,這樣可以對沖這段時間排放權價格下跌的風險。一旦簽訂了未來幾年的出售協議后,賣方可以在期貨市場上建立多頭頭寸,以防止排放權價格上漲而流失的利潤,并且頭寸可以隨著合同期的延續而不斷展期。
中國的碳市場正處于起步期,其碳期貨期權市場更是一個空白。對國內從事CDM項目的企業而言,即使希望參與ECX或CCX的排放權套期保值也并不容易。因為目前符合《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條件的公司僅31家,且多為資源類企業。除非從事CDM項目的公司在海外有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子公司,否則在海外市場進行碳套期保值還有法律障礙。若中國設立有碳期貨交易所,國內CDM項目企業和國際碳交易商則可以積極參與碳期貨或碳期權的交易,從而更加主動地對碳價格進行風險控制。碳期貨交易所的建立和發展,也是中國掌控碳價格國際說話權的一個重要市場機制。
2、天氣指數期貨與期權
天氣風險管理是針對天氣風險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資本管理方式,與天氣風險管理相關的天氣衍生品合約最初由美國能源企業在1996年推出,并以場外交易(OTC)的方式開展起來,逐漸吸引了保險業、零售業、農業、建筑業和管理基金的廣泛參與。隨著天氣衍生品合約在OTC市場的日益發展和成熟,期貨交易所開始引入天氣指數的期貨和期權交易。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從1999年開始交易天氣指數期貨,這是第一個與氣溫有關的天氣衍生品。
目前,全球共有兩家期貨交易所提供天氣期貨合約的交易產品,分別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和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LIFFE)。所有的天氣衍生品均是以指數的方式進行設計的。
CME的天氣指數期貨包括:制熱日指數期貨(HDD期貨)、制冷日指數期貨(CDD期貨)、制冷季節指數期貨(HDDSS期貨)和制熱季節指數期貨(CDDSS期貨)四種。HDD期貨和CDD期貨是在規定的期貨交易日買賣HDD和CDD指數價值的一張合約;均采用現金交割方式;其合約的名義合約價值是100美元乘以HCC或CDD指數值;合約的報價方式是HDD或CDD的指數點,最小的報價波幅為1.00HDD或1.00CDD。在任意交易時間段,分別有7個連續月份的HDD期貨合同和CDD期貨合同,以及5個連續月份的HDD期權合同和CDD期權合同上市交易。目前其城市的選擇已經達到42家。每一月份合約的結算價格依據地球衛星有限公司公布的HDD和CDD指數值而得出。其交易平臺為:Globex電子交易系統。HDDSS期貨和CDDSS期貨則是日溫度指數的一種延伸。季節性天氣期貨的合約時間長度為5個月,夏季合約從5月到9月,冬季合約從11月到3月。合用交易的平臺為Globex電子交易系統。CME還研究提供以42個城市氣溫總和為基礎的天氣期貨合約,包括美國24個城市、歐洲10個城市、加拿大6個城市和日本2個城市。CME并已推出用于對沖颶風和風雪相關風險的衍生產品,如:月/季節霜日指數期貨、降雪指數期貨和颶風指數期貨等。
LIFFE的天氣指數期貨則是以日平均溫度中的月度指數和冬季指數為標的期貨合約。合約報價單位是攝氏度,其大小是3000英鎊或歐元乘以月度指數或冬季指數(倫敦溫度以英鎊計價,而巴黎和柏林溫度以歐元計價)。月度指數期貨的合約月份包括全年的12個月;冬季指數期貨的合約月份則是從當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其最小的價格波動幅度是:0.01攝氏度,最小波動價值是30英鎊或歐元。其交易的平臺是LIFFE CONNECT系統。
中國應早日推出天氣指數期貨的,以幫助中國農業、電力、建筑、旅游、運輸、金融服務和投資理財等部門的企業可以通過天氣指數期貨進行風險管理。目前,大連商品交易所和國家氣象中心合作開發的溫度指數期貨合約上市申請已報中國證監會。此外,大商所與東京金融期貨交易所(TFX)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將合作研發和推廣天氣衍生產品。而在今年11月份,香港特區政府及港交所也開始開展相關調研工作,研究推出氣候期貨(包括溫度指數、降雪指數及霜凍日數的期貨合約)的可行性。
二、應對策略
(一)加大氣候經濟的政策扶持力度,積極宣傳和推廣碳文化、碳經濟、碳金融、氣候衍生品及其市場契機。中國碳減排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國際機構對中國碳市場的快速擴張,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加大相關政策和辦法的研究工作,及時出臺在財政和稅收等領域的扶持政策;同時,政府、大學和相關學術機構積極合作,加大對國民和企業對環保理念、低碳經濟和氣候市場商業契機的宣傳推廣工作,推動中國市場環境、人才和市場機制的國際對接進度。
(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積極開展氣候領域的引智工作。歐美等國在碳市場和氣候衍生品領域已積累了可貴的開發與發展經驗,并對中國的有關市場表現出極大興趣,中國應在項目合作、市場建設和人才培訓等領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國際人才的引智工作。
(三)加快碳現貨市場的交易平臺搭建工作,保障市場交易的公開、公平和公正。做好市場調查和建設規劃,加快中國統一碳現貨交易所——中國碳交易所的設立工作,以高標準、現代化的交易系統為市場創造一個公開、公平和公正的運作環境。
(四)建設和發展多層次的氣候金融市場體系,活躍碳市場,監管氣候期貨市場。在有效建設碳市場的同時,配套提供其市場參與者的風險管理與控制工具。在碳融資、碳基金、碳理財和碳期貨等不同層面,配套相關市場機制,服務與活躍碳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加快中國綠色概念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國氣候期貨交易所的設立工作,為中國各行業的氣候風險規避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為廣大投資者創造一個新的投資市場。
統一行業管理,規范行業標準,積極培育市場的中介力量。發起并設立“中國氣候變化行業協會”,加強氣候行業的發展規劃,統一制定行業標準,自覺管理,合作發展。重點支持和鼓勵氣候類技術咨詢機構和金融機構的服務工作,積極培育氣候經濟的中介力量。
(作者為加拿大金融學院院長,亞太門戶金融投資總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