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溫州一區委書記楊湘洪出國考察后稱病不歸,上海一位在職區委副區長居然也留下紙條后“失蹤”,巧合的是,二者都是在赴法國考察之時“失蹤”。于是人們不得不想到的是:官員借出國考察之名潛逃了。

楊某人為何潛逃,這幾乎不會是個哥德巴赫猜想。雖然他宣稱是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但這也太低估了中國老百姓的智慧,像他坐在那樣的官位上,存在貪污的可能性太大了,現在主動以出逃昭示天下,更是讓世人揣測變成現實。令人悲哀的是,有關部門還秉著治病救人的方針,前往法國規勸其迷途知返,而現在他卻潛藏不露。更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在一些網站上,楊湘洪作出廉政承諾的新聞還歷歷在目。
連續曝出官員出國事件,再次敲響了反腐的警鐘。公安部去年5月底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我國外逃的經濟犯罪嫌疑人尚有500多人,涉案金額700多億元人民幣,形勢十分嚴峻。而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則報道,中國前任官員攜帶的外逃巨款總額高達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00億)。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表示,過去10年逃往北美和歐洲等地的腐敗官員多達1萬多人。中國的公職人員貪污腐敗已經超越危險水平,這也是老百姓對政府官員的信任度較低的主要原因。
今年是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1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就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是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一項基礎性制度。這顯示出當局對當下高官腐敗問題的擔憂。
近年來,官員出國考察,蔚為壯觀。但群眾都知道,一些官員是“假考察、真旅游”,更有少數官員是為了外逃踩點,像楊湘洪,連逃到國外的機票錢可能都是老百姓掏腰包。
中國領導人多次強調腐敗可以亡黨,因此加強了對貪污腐敗的處罰力度,許多腐敗分子的心里越來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白天他們頤指氣使,晚上則絞盡腦汁出謀劃策對付紀檢部門的到來,他們在承受不了壓力的情況下最終選擇了逃亡。
現在的問題在于,世界上只有31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犯罪分子引渡協定。尤其中國腐敗官員的三大藏身之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歐洲發達國家,大部分沒有同中國簽署該協定,因此一小撮的逃亡官員起了一個惡劣的示范效應。
30年改革以來,中央在反腐上下了很大的力氣,一些好的思路和模式也在漸漸的形成之中,但由于形勢變化太快,反腐有時候還沒有跟上步伐。譬如官員外逃,他在外逃的各個環節(轉移資產—家屬先行—準備護照—猛撈一筆—不辭而別—藏匿寓所—獲得身份)難道一點端倪都沒有嗎?在不少的案例中,不是老百姓沒發現,奇怪的是某些紀檢部門沒發現。為何現在的監督機制管不了書記?為何紀檢部門永遠處于事后諸葛亮的角色?為何不實行官員財產公開制度?為何不強化黨外的監督力量?
30年改革開放打破了封建專制,但并沒有打破一些官僚制度、官本位制度,相反,這種制度在新時期的拜金主義回潮的刺激下,得到更大的鞏固。一些官員把權力當成了尋租工具,把職責當成了官帽而耀武揚威。
一條不安的消息是:2008年中國大批有志青年參加了錄取比約為46∶1的公務員考試,在這些參考人員中竟然有55.8%的人看中的是公務員能夠獲得某些切實利益。什么切身利益?中國人都心知肚明,這個數據顯示了中國的反腐斗爭更為艱巨。
如果中國不在懲治腐敗上有更大舉措,那么楊湘洪,就不會是最后一個出逃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