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在“9.11”恐怖襲擊發生24小時后,500名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隊員已經準備奔襲800公里,直插阿富汗的坎大哈,擒獲本·拉登。但他們在印度洋上等待了數周,才獲得巴基斯坦穿越其領空的許可。當他們最終降落在坎大哈的時候,基地的高層成員早已消失在崇山峻嶺之中。
這一功敗垂成的“突襲”后,如何避開穿越他國領空的外交交涉,迅速地插入敵占區,成了海軍陸戰隊急切想要解決的課題。
2008年10月,新披露的軍方文件透露,五角大樓正在計劃使用“天軍”,在兩個小時之內將海軍陸戰隊運往地球上任一個角落。就在“9·11”七周年之際,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空軍的將領在國家太空安全辦公室舉辦了一個兩天的會議,討論一個名為“小部隊太空運輸和突襲”計劃。據與會者的描述,這個計劃是革命性的一步,可以實現目前無法做到的,將戰斗部隊在最短的時間內投送到世界任何一個地點。
根據名為“小部隊太空運輸和突襲”的天軍計劃,13人一個班的海軍陸戰隊員乘坐運載工具從航空母艦上發射,加速爬升到距地10萬英尺的太空中,利用亞軌道運輸,在距地80公里外的空間快速航行,兩小時內降落在目標區域。這種太空奔襲既可以迅速地插入敵占區,又能避開國際法規定的80公里的國家領空主權。
組建“天軍”一直是擅長插入麻煩地點的海軍陸戰隊的一個夢想。早在上世紀60年代,海軍陸戰隊就已經提出通過太空將部隊投送到危機地區的想法。1963年,海軍陸戰隊的華萊士·格林尼將軍公開提到,運用太空投送軍隊將是美國力量的“炫目”顯現。2002年,在追捕拉登屢遭失敗后,海軍陸戰隊再次提出通過太空投送部隊的計劃。海軍陸戰隊詹姆斯·馬蒂斯將軍在2005年簽署文件,要求發展“小部隊太空運輸和突襲”計劃,并提出在2019年實現“天軍”運載工具的成功上天。
海軍陸戰隊將天軍計劃的研究總部設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海軍陸戰隊的航天綜合管理部門就駐扎在這里。另外,海軍陸戰隊還與謝弗公司合作,由前海軍陸戰隊中校羅斯福·拉豐唐負責這一計劃的具體論證和實施建議。據拉豐唐估算,海軍陸戰隊在15年后能試飛“天軍”原型機,生產型可能在2030年左右推出。
不過,海軍陸戰隊在美國武裝力量中只是一個“小角色”,每年經費只占國防支出的4%,難以獨力完成“天軍”計劃。拉豐唐特別提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是陸戰隊的潛在合作伙伴。另外,陸戰隊還考慮以空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近地航天飛機作為“天軍”運載工具。根據五角大樓的描述,合適“天軍”的運載工具必須具備:支持13名士兵的太空生命維持系統和足夠的武器裝備;能夠在機場或航空母艦上垂直發射;能夠在距地面80公里以上的太空軌道飛行;能夠在作戰區域悄然降落;能夠攜帶足夠燃料支持返航。
對于海軍陸戰隊的天軍計劃,在防務專家中一直存在批評聲音。軍事分析家約翰·派克直接將其稱為“囈人說夢”。他認為,花費巨大代價將一個只能攜帶輕型武器的小隊送到敵占區,并不是軍事上的好主意。他質疑對重量要求苛刻的太空運載工具如何裝載大量返回燃料,保證突擊小隊安全撤出敵占區。
無論天軍計劃是否順利實施,毫無疑問的是,海軍陸戰隊和五角大樓正試圖進一步提高美軍的機動靈活性。在對未來戰爭的展望中,太空運輸是順理成章的下一步。
(美國《華盛頓觀察》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