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閃電”辭職,隨即在日本引起一場填補政治真空的競爭。圍繞此事,產生了四個焦點。首先是:誰是下一任自民黨總裁?曾經三次競選首相失敗的現(xiàn)任自民黨干事長、漫畫迷麻生太郎上臺的呼聲很高。而昨天,前防衛(wèi)省大臣、美女政治家小池百合子也表示了“出馬”的意愿。這兩位政治家在最令國民擔憂的經濟政策的主張上有不少差別,甚至形成對立。前者認為政府在財政上應該負擔更多,以減輕國民的負擔;后者則認為政府應該繼承小泉純一郎提倡的“結構改革”,主張增加國民納稅來重建財政,重視經濟增長本身,被稱為“漲潮派”。無論如何,新的自民黨總裁將于22日問世,今后日本政局仍將在矛盾中前進。以下是我的五點看法:
一、對于接替福田出任自民黨總裁可能性最大的是麻生太郎,加深了解,增強心理準備是必要的。麻生曾經提出過“自由與繁榮之弧”,強調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四國之間共享民主主義、人權、自由等“價值觀”,應加強“聯(lián)盟”,其中也包含著“圍堵”中國的含義。他也曾經在對華關系上發(fā)表過一些不夠慎重、不尊重對方的言論,比如,把臺灣稱呼為“國家”這種與日本政府立場相悖的話。他的“失言”有可能成為引發(fā)摩擦的因素之一。
二、據(jù)我所知,中國朋友普遍對麻生保持警惕,甚至表示反感。如今,各種網站都開始熱烈探討麻生究竟是什么樣的人物。在我看來,雖然麻生本來是所謂“對華強硬派”,但他個人或以前怎么看待中國與他未來如就任首相后怎么對待中國,這完全是兩個概念。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采取的措施是典型的例子:前者本來熱愛中國,卻參拜靖國神社惡化了兩國關系;后者則本來警惕中國,卻通過訪問中國拉近了兩國關系。我們不能只根據(jù)“首相是什么樣的人”來判斷“首相將采取什么樣的政策”。因此,中國不要先入為主地判斷麻生太郎一定以“反華”或者“對華強硬”來鞏固國內的權力基礎。
三、最近,與政治家、媒體等一起構成輿論的日本國民對中國的情緒一直保持著“警惕”或“不確定”的狀態(tài)。媒體圍繞奧運、西藏、毒餃子等問題和現(xiàn)象的大量對華報道始終使得國民感到“中國是不確定,甚至危險的國家”。前幾天,日本某家出版社的編輯對我說:“奧運結束后,國民對中國的不信任感反而加強了。無論是毒餃子事件還是奧運開幕式上的假唱問題,都很容易成為敏感點?!痹谶@樣不確定的形勢下,重視“人氣”的麻生為了使自己政策同低調的福田相區(qū)別,有可能對中國采取強硬態(tài)度。但我認為,麻生在政策上只能繼承安倍、福田的基本路線。對于今后的日本政治家來講,“反華”越來越難成為鞏固權力的工具,尤其是重視對華關系的商界對政界的壓力是很大的。曾經擔任過外務大臣的麻生也深知此事。
四、中日關系的大方向不會變,外交關系是具有繼承性和連貫性的。既然中日兩國最高級別的政治文件中包含“全面推進戰(zhàn)略互惠關系”,“把首腦之間的互訪定期化”,“中國承認日本戰(zhàn)后的走向是和平的、日本則承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是和平的”等積極因素,一方的政治家就難以挑戰(zhàn)這些大的框架。我認為,無論下一個自民黨總裁或首相是誰,都不會輕易冒險。
五、無論如何,日本下一任首相就任期間將真正考驗中日關系。眾所周知,福田是典型的“對華重視派”,在他就任期間,中日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但今后的每一個首相都對中國采取同樣的政策是不可能的。即使日本執(zhí)政黨變換,我們也不能過分樂觀。其實,民主黨內對華強硬派更多。例如,小澤一郎是重視“日本骨子里的東西”,內心認為日本應該成為“普通國家”的老政治家,雖然他最近在對華關系的言論上保持“低調”,但“敢說敢為”是他的一大特點。此外,在中國人看來,日本的首相經常更換,使中國人很尷尬,不好制定長期性、比較固定的對日認識或對日戰(zhàn)略。這是所有中日關系觀察者的擔憂和困惑。這一點恰恰是目前中日關系面臨的最大瓶頸,即兩國如何在不同的政治體制、不同的國情下保持穩(wěn)定的關系。唯一的選擇是,努力學會在不同的政體、國情下,力所能及保持穩(wěn)定,加強交流,加深理解。
(作者:曾任北京大學日本人協(xié)會會長,中日眾多知名媒體特邀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