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有兩個亞洲主要國家政局出現急劇變化,首先是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請辭,接著泰國又因為反對派抗議,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隨后沙馬總理被免職。亞洲幾個推行民主選舉的國家,先后出現弱勢政府,令人反思究竟區內管治出現了什么問題?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突然請辭,這是繼安倍晉三后另一位任期壽命短促的首相。福田康夫下臺的原因,是因為國民認為他無力搞好經濟,以致民望太低,對上任尚差一個月才夠一年的福田來說,日本遇上最大貿易伙伴美國連爆次貸等金融風暴,只能怨一句“時也,命也”。
經濟強國的日本,首相換人如走馬燈。作為新興市場的泰國情況亦一樣,過去幾年,泰國政府長期陷入前總理他信和軍方勢力的角力,甚至觸發最近一輪新的政治動蕩。
泰國反政府示威浪潮一直在持續,出現兩派力量對壘。支持政府的反獨裁民主聯盟組織的數千人,向反政府的人民民主聯盟示威者占領的總理府進發,雙方發生沖突,造成人命死亡。雖然泰國政府在首都曼谷頒布緊急狀態令,但反政府的示威者在軍方暗中支持下,不理緊急狀態令,繼續抗爭。
泰國是亞洲實施民主選舉的國家,但過往經常發生軍事政變,直至他信上臺,民選政府保持較長時期的執政,其后他信被指出賣國家利益和涉及貪污指控,被迫流亡國外。雖然他流亡國外,但影響力并未消減,結果由他支持的沙馬在選舉中又勝出,亦種下今次反政府浪潮的種子。
泰國兩大政治力量抗衡,外界難辨誰是誰非。假如說他信和沙馬政府腐敗,為什么選舉中可以勝出?但說反政府力量不公義,為什么又可以發動大批民眾上街抗爭呢?更值得關注的是,選舉為政府帶來的認同性,并未能為泰國帶來穩定的局面和強勢政府。
亞洲區政府陷入長期弱勢,情況似乎日益普遍,除了日本外,提出以企業模式治國的韓國總統李明哲,也有當選之后因為提出重新輸入美國牛肉,民望迅速下滑。今年以大比數勝出的臺灣“總統”馬英九,民望同樣很快回落,反對派民進黨雖然備受前“總統”陳水扁貪污丑聞困擾,早前也趁著馬英九執政100日,發動20萬人的示威游行,令小馬哥的執政前景再添陰霾。
選舉政治由西方傳入,近年美英領導人民望雖然偏低,但政府施政能力尚可維持;在歐洲國家如法國、意大利,領導人更迭頻繁,已令政府施政能力大減;同樣情況在亞洲國家似乎日益嚴重。究竟這些民選政府的弱勢,是源于全球出現權威低落的趨勢,抑或有其他潛藏的政治誘因,暫時還沒有令人普遍信服的原因和解決方法,而這些國家或地區因為政府爭拗而出現的社會空轉,亦成為難于打破的惡性循環。
(星島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