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3月,原料藥進出口延續了去年較好的發展勢頭。化學原料藥進出口額57.35億美元,同比增長29.98%,占醫藥保健品類商品同期進出口總額的52.72%。其中,進口金額為1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6.89%,占醫藥保健品類商品進口總額的41.6%;出口金額41.33億美元,同比增長35.88%,占醫保產品出口總額的58.8%。
自2001年至今,中國原料藥出口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20%。出口對原料藥工業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分析,一季度原料藥出口呈現以下特點:
一、一般貿易比重大,來料加工價格高。中國原料藥出口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比重高達86.7%,且1~3月出口平均價一般貿易增幅最大,為49%;進料加工貿易增幅次之,為30%;來料加工增幅最小,只有6%。
二、傳統出口市場分布依舊,出口增幅普遍較大。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是中國原料藥的傳統出口市場,三大市場占出口原料藥全部市場的比重高達88.9%,亞洲市場以41.3%的比重獨占鰲頭。1~3月,中國原料藥對三大市場的出口量價齊升,出口額增幅在40%以上。美國、印度、德國、日本和荷蘭是中國原料藥前五大出口目的國,對這5個國家的原料藥出口額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從5.44%到13.95%不等。雖然除印度外,前3個月中國對其他四國的出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由于出口價格普遍增長35%以上,最終出口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1~3月,中國對伊拉克、塔吉克斯坦、拉托維亞的出口增幅較大,反映了原料藥出口市場多元化取得積極成果。
三、本土企業出口當先。1~3月,共有5015家企業出口原料藥到國際市場,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醫藥保健品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東北制藥總廠和維生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位居出口額前5名,且這5家企業的出口額占全部原料藥的出口額比重均超過1%,出口增幅在196%~337%。
四、市場供求預期偏緊,出口價格大幅上揚。出于對今年制藥企業實行新的環保排放標準和北京舉辦奧運會對周邊地區高污染企業的生產限制的擔憂,業內普遍認為今年原料藥的市場供應將偏緊,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降、糧食等原材料價格上漲及新勞動合同法實施造成的用人成本提高,推動1~3月原料藥出口價格一路走高,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揚。一般貿易出口平均價上漲49%,大宗原料藥中,糖精出口平均價同比增長226.61%,維生素c出口平均價同比增長99.57%,撲熱息痛出口平均價同比增長15.28%。一些老品種如四環素、氯霉素等的出口平均價增幅也超過46%。雖然部分產品和部分市場的出口量減少,但出口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價格上漲因素突出。
五、產業集中度較高,沿海省份優勢明顯。位居中國原料藥出口前三位的省份是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三省的原料藥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達53%。
近年來,中國原料藥產業發展迅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化學原料藥第一大生產和出口國。由于國際醫藥市場格局和需求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中國的原料藥國際市場地位沒有其他國家能夠馬上替代,中國原料藥供應偏緊后國際市場價格就應聲而上證明了這一判斷。由于綜合成本大幅提高、特色原料藥發展加快,預計今年中國原料藥出口價格將保持高位運行,雖然有前文提到的多種不利因素,出口量可能減少或增幅降低,但由于價格增幅較大,出口金額將保持增長勢頭,因此,樂觀估計今年全年出口增幅將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