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以傳統方法衡量的中國外貿產業國際競爭力
傳統的外貿產業競爭力評價方法主要是以出口數量和國際市場份額為衡量標志的。按照這樣的評價方法,從中國主要出口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等都可以看出中國外貿產業具有較高的名義國際競爭力。但是在更深層次上,我們應該認識到全球化條件下的外貿出口優勢是在國際研發、生產、營銷網絡中各國優勢生產要素聚集與組合的結果。在全世界看到近年來中國外貿出口快速增長、占有較高世界市場份額的同時,人們往往容易忽略了經濟全球化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外貿產業競爭力和開放效益等傳統概念的現實基礎。由于基礎條件所發生的變化導致了指標內涵的變化,使我們容易過高的估計對外貿易優勢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具體來說,傳統意義上的國際貿易是建立在生產要素不能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基礎上的,競爭優勢和貿易利益完全歸出口國所有。但隨著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直接投資的快速發展,全球優勢生產要素在貿易國之間廣泛深入流動,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由于跨國公司的主導而一體化了,外貿出口所體現出的競爭優勢以及貿易利益不再只屬于出口國自身,而是屬于所有參與組合形成這種出口優勢的生產要素提供國。中國外貿產業競爭力同樣是各國優勢生產要素組合的結果,例如從中國具有傳統優勢、具有代表性的制鞋,玩具、紡織服裝,家電等外貿行業來看,突出的特點是在占有國際市場份額高,但主要以加工貿易、貼牌生產等方式出口,對國外品牌、設計、銷售網絡等要素的依賴性較強。在玩具行業,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產國,中國生產的玩具近90%都出口,全球約有75%的玩具產自中國。加工貿易占中國玩具出口的67%,中國玩具行業的現狀是缺乏品牌,主要依附國外的品牌和銷售網絡。在制鞋行業中,中國企業的年產量約占世界年產量的68%,并大量出口,但中國制鞋企業大部分只是埋頭接單制造,喪失了定價權,自主研發能力很欠缺。
在中國出口占據較高國際市場份額的背后是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成為出口的主要方式和主體。近年來,加工貿易在中國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一半以上。在出口主體方面,國有企業的出口比重從1981年的99.8%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20%;而外資企業出口份額一直呈上升趨勢,1981年僅為0.5%,2001年以后外資企業進出口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中國出口總額的高速增長不絕對代表國家外貿產業競爭力的高水平,還應關注貿易方式和出口主體指標的變化,因為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的出口是外國資本、技術、標準、品牌和銷售網絡等優勢要素與中國勞動力相結合的產物。在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之外,這種出口很大程度上體現的是廣義國際優勢生產要素的競爭力,而不單純是中國自身的外貿產業競爭力。產品的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作為國際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大部分屬于外資。這種形勢下,中國的出口已經只具有國家的地理意義,而模糊了國家的國民意義和生產要素的主體意義。所以提升中國外貿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已經不在于出口的規模,而在于提升中國在參與國際生產與分工網絡(供應鏈)和利益分配(價值鏈)中的地位。
中國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生產網絡的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規模逐步擴大,參與國際分工的形式逐漸多樣化,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在逐步提升。伴隨著中國經濟成長,在不同時期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方式也有所變化。改革開放初期以貨物進出口貿易為主,到上世紀90年代,外商直接投資出現了快速增長帶動了加工貿易的發展,加工貿易超過一般貿易并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形式。但從90年代末起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開始穩中略有下降,說明中國正逐漸開始擺脫對加工貿易的依賴,自主產品出口的比重呈現增長勢頭。近年來,中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使中國參與國際供應鏈的方式不再主要依靠貨物出口。1999年起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率一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旅游、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產業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2005年以來,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的豐裕和人民幣的升值,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出不斷加快之勢。目前,隨著中國出口退稅政策等產業指導政策的調整,加工貿易以及“兩高一資”的行業的出口逐漸放緩,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力度不斷加大,從注重外貿規模轉向更加注重對外貿易利益方面提升。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不再僅僅只是垂直分工,已經向水平分工方向發展。而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總體上還處于水平分工狀況,并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局部已開始向垂直分工方向發展,在某些工業制成品領域已拉開距離,顯示出較強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總體上說,中國的外貿產業競爭力雖然低于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但要高于一般發展中國家。與中國改革開放以前比較,中國目前在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生產網絡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提升中國外貿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優勢的升級,提升中國參與國際供應鏈與價值鏈的地位,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這才是中國提升外貿產業競爭力的根本,而不是過分強調出口數量和國際市場份額。政府在其中的角色應該定位為產業競爭力提升的引導者和推動者。
強化政府宏觀管理職能,弱化行政性管理手段,使對外經貿機制進一步市場化,運行進一步自由化,管理進一步法制化。全部外經貿活動都要建立在以市場為軸心的基礎上,讓市場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涵蓋對外貿易領域,進一步取消地方政府在對外經貿發展中的行政指令行為和指標考核。政府對外經貿’的行政調控和促進退居非主導地位,而主要是通過市場經濟制度化、法律化的規則來實現。建立健全規范市場運行及其市場活動的各種規則,形成依靠法律推動對外貿易發展的運行機制。
引導產業的技術創新由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向原創型技術創新升級,增強產業的創新能力。在知識產權保護、政府購買創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資助、稅收優惠、加速設備折舊等多個方面采取綜合措施,形成鼓勵創新的有效激勵,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科技隊伍的建設。另外政府應當積極介入基礎研究,與私人部門研究相補充。由于基礎研究存在巨大的外部性和溢出,如果缺乏政府支持,私人部門對研發的投資將嚴重不足,這就使政府對投入多、風險大,耗時長、見效慢的研發項目給予積極支持成為必要。針對飛機制造、集成電路等重要的戰略性產業以及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關鍵高技術,建立國家重大創新工程,逐步擺脫在重要戰略產業落后于發達國家的局面。
引導制造企業由加工組裝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級,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級,開展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的技術創新,促進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發展國產品牌,逐步提升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分工當中的地位。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加強對外資并購中國裝備制造龍頭企業的監控,維護產業安全。
抓住全球服務外包快速發展的新機遇,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國際服務外包迅速發展是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服務外包不斷擴大日益深刻地改變著國際產業和技術發展模式,正在改變著各國在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位置。應盡快廢除服務業當中仍存在的政策障礙和體制障礙,寬領域地開放服務業市場。要充分發揮中國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培育一大批具備國際化水平的服務供應商,提高接單能力,繼續發揮中國在信息技術外包業務領域的優勢,特別注重培育承接管理流程外包業務的能力,積極承接計算中心、呼叫中心、數據處理、技術研發、財會核算、售后服務等國際服務業轉移,特別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備優勢和條件的高端業務。
引導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中國傳統產業已有相當基礎,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加科技含量,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經濟效益,是加快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從總體上看,中國傳統產業的工藝技術裝備落后、資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與高附加值產品短缺并存等問題仍很嚴重。因此著力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以提高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鼓勵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憑借地域集中、企業密集、專業配套協作,使基礎設施與其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將產業分工細化與降低交易成本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各級政府應以產業集群的理念考慮產業的地區布局和引導地區經濟的發展,根據產業的經濟特性,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相關企業在地域的相對集中,加大對產業集群的公共要素的投入,建立具有技術研發、咨詢培訓,信息化、物流和電子商務等功能的公共服務平臺和支撐體系。消除區域產業集群的制度壁壘,整合區域經濟資源。建立以產業集群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平臺,培育促進產業集群的區域社會文化環境,推進區域產業集群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