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針對上海16家中資銀行的調查顯示,有46%的受訪者表示對銀行理財產品不了解,知道FOF理財產品的人則更少,其受市場關注度低于15%。
其實,FOF本該贏得更多關注。盡管目前理財產品的收益不如去年,曾經風光過的銀行FOF理財產品也不能幸免,但相比其他理財產品略顯穩健。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銀行系FOF產品已經超過了20款,其中70%是去年下半年成立并開始運作的,收益為正的不在少數。如去年9月17日成立的光大銀行“同贏5號產品二”,6月30日的凈值為1.0123元。中信銀行的基金計劃5號在去年8月31日成立,6月30日的凈值為1.0495元。不過也有一二款產品的上半年虧損程度在30%左右,如投資風格比較激進的招商銀行“金葵花之招商精選”。
那么什么是銀行FOF理財產品呢? 銀行FOF(Fund of Funds)基金,其投資范圍僅限于其他基金。FOF將多只基金捆綁在一起,投資者投資FOF等于同時投資多只基金,不過,與基金超市和基金捆綁銷售等純銷售計劃不同的是,FOF完全采用基金的法律形式,按照基金的運作模式進行操作。
在券商、銀行、信托三類FOF產品中,銀行FOF流動性比較強,期限一般是一到兩年,贖回較為容易。FOF產品相對基金來說風險比較小,實際上就是幫助投資者一次買“一籃子基金”的基金,通過專家二次精選基金,具有有效降低非系統風險的特點。在市場震蕩的情況下,FOF產品相對來說較為抗跌。
但是,投資者不得不注意的是FOF的投資門檻相對于基金來說比較高,一般是5萬元或者10萬元,而且在市場持續看好的情況下,FOF的收益率比股票型基金低,它只是在市場震蕩的情況下,表現得比較穩定。
手續費方面,由于FOF是投資基金,所以除了基金的手續費無可避免以外,投資者還要給銀行付手續費,就是說投資銀行FOF會出現二次收費的問題。
在目前的宏觀大勢之下,理財產品能保本就值得投資者慶幸。隨著滬深股市的大跌,很多產品已經成為負收益產品。這類產品多屬于激進型理財產品。而銀行系FOF產品業績好壞正取決于投資經理的風格。多數表現比較好的FOF產品的投資經理風格更為穩健,而業績虧損較多的就顯得激進很多。
同時,目前看來,成立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收益情況。成立期限一年以上的和今年4月以來新成立的銀行系FOF產品損失幅度較小,部分產品仍有超過10%的累計收益。
有分析認為,眼下激進型理財產品已被市場整體看淡,如果在未來一段時間里股市沒有好轉跡象,那么激進型理財產品將迎來一段“空窗期”。另外,由于銀監會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嚴格規范,加之投資者在該類產品的投資上更加謹慎,因而今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銀行對理財產品的定位仍將以穩健、保守為主。銀行FOF或將大有可為。
雖然目前銀行系FOF產品表現相對穩健,但是針對這些銀行去年打出的15%—40%的預期收益率,現在的收益水平顯得有些“寒酸”。特別是在這些產品的存續期多為一、兩年的情況下,短時間要實現預期收益率總是件難度很大的事情。
因此,選擇正確的基金就成了銀行FOF投資經理的首要任務。不少銀行系FOF產品選擇了集中持有優質基金的策略,前五大重倉基金占該FOF凈值比例一般都在5%以上。優質基金始終是這類產品的首選品種,據悉,華夏、易方達、嘉實、上投摩根、華寶興業、興業等基金管理公司旗下有多只基金被FOF交叉持有。
據了解,FOF在選擇基金時會綜合考慮基金公司總體實力、基金經理穩定性、基金過往業績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時結合市場環境進行基金類別的結構調整。
那些最被FOF產品看好的基金總是具有一些共性:長期業績回報穩定、基金公司總體實力均衡、基金經理相對穩定、獲得晨星高評級。而業績如流星一樣一閃而過的基金很少出現被FOF產品重倉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