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每到中秋節,奶奶便會給我錢,再三叮囑,一定要到老字號“上海老大房”,買它的招牌小點——現出爐的蘇式鮮肉小月餅。
記得頭一次照奶奶的吩咐到“西區老大房”,“鮮肉月餅”的招牌高掛店門,門口已排有長長的隊伍,無奈之下走到隊尾,五分鐘都不挪半步,要等半個多鐘頭才能輪到我。而排在前面的老伯阿姨卻耐心極好,每當一鍋月餅出爐,濃郁的香味兒便“牽”著他們的鼻子,猶如“遲暮美人”將要來臨,等待的過程,頓時變得美妙絕倫。
它家的月餅確實是“上海灘上頭一塊招牌”:小小一只月餅,外殼香酥皮子薄脆,肉餡兒細嫩溢滿鮮汁,趁熱咬一口,立刻齒唇留香,直讓人咂巴著嘴美到窩心。
有一次我故意上另一家店,忘記是哪一間,外看月餅的樣子差不大多,還便宜,但是吃口就太不一樣了,皮不夠酥脆,肉餡兒稍稍偏褐,沒彈性,嚼嚼木渣渣的。奶奶一眼就戳穿我的西洋鏡:我老早就講過了,一分價鈿一分貨,偏偏不相信,鮮肉月餅“西區老大房”的最好吃。
轉眼在北美生活了18年。早幾年因為忙學習,為生活,吃、穿都力求融入主流。再說跟隨當地的休假日,根本無暇過中秋,自然把“老大房”拋在腦后,也不會想起“鮮肉月餅”。
然而,等念完書找到工作,并能休假回上海,又恰恰都不逢中秋節。眼看上海日新月異,變化翻天覆地,走過南京路那一帶,見我出生成長的老房子已然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商業大廈;傷感之余,今天親朋相聚大飯館,明天好友相約咖啡屋,使我無緣相會“西區老大房”,它家的鮮肉月餅仿佛徹底被遺忘。
如今,我也有了一把年紀,似乎也染上奶奶的“毛病”,喜歡回憶過去的吃食,重拾起中國傳統。去年中秋,見洋人都紛紛跑到唐人街爭購月餅,我哪能錯過。中秋晚,我學上海家里過節的樣子,在陽臺的桌上備好廣式月餅,用溫哥華大螃蟹代替陽澄湖大閘蟹,切開西瓜,給老公和自己各斟上一杯紅葡萄酒。
微醺之時,把酒遙望圓月,不由得思念上海的親人,小時候排隊買月餅的情形瞬間涌現。人大概一上年紀嘴就開始刁,常常動用“老底子”的吃食印象,回憶與之相關的往事。我一通電話撥往家里,忍不住對90歲的奶奶說:“真想回上海,跟大家一起吃熱乎乎的鮮肉月餅,一定要‘老大房’的,快20年沒碰了。”
老人家雖然年紀大,記憶也不如從前,但一說起“老大房”鮮肉月餅,卻意猶未盡:“是啊,只有伊拉呃鮮肉月餅皮酥香脆,餡子細嫩多汁,味道還是老樣子,現在兩塊一只啦。”
人常常生活在無奈里,小時候沒什么錢,喜歡的月餅舍不得買,現在錢倒是有一些,至少吃月餅不成問題,可諾大的北美,去哪兒找像“老大房”那樣的鮮肉月餅。絮絮叨叨“老大房”鮮肉月餅,與其說是想念它久遠的味道,不如說是懷念一份舊時的情懷。
小鏈接:
西區老大房創始于1900年,最傳統也最擅長的是蘇式鮮肉月餅,鮮肉餡不僅量多,更主要的是肉汁多,濕漉漉的。鮮肉月餅只能一爐一爐地烤,一爐一爐地賣,要耐心排隊、現買現吃。所以,西區老大房的門口的長隊已成申城一道風景。除了鮮肉月餅,西區老大房還供應蘿卜絲、梅干菜、棗泥、苔條松子等口味的月餅。
地址:上海市靜安區萬航渡路50號九百世紀食品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