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譯自LOHAS,譯得十分好,意音皆全。樂活看似西方近年傳入的生活方式,很時尚很環保,推崇自然簡單,很受年輕一代歡迎。相對樂活生活方式,今天城市人大多過著苦活。所謂苦活,即久視、久坐、久立、久飲和久食,大大影響了我們的健康。回顧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早已注意到這一點了,所以說,中國飲食文化其實是十分LOHAS(樂活)的,不動輒求助于藥物。中醫的“藥補不如食補”,“五色五味”其實就包含著樂活的概念。按照個人的體質特征從飲食中做到調和滋補,預防疾病。
中醫理論,先了解身體五行屬性,從而選吃適合各人體質的食物,以便對不同內臟部位做相應的協調調整,比如青綠或帶酸的食物屬木性,能“影響”肝臟。所謂“影響”,即這些食物如攝入適量,就能利肝,過量則傷肝。“影響”具兩面性,有好有壞,故因人而異。所以,老一代習慣時不時請中醫號一下脈,年輕人覺得他們沒事找病,其實是防患于未然,是十分現代的養身之學,而我們往往是等有病才去治。所以說,經常找中醫號一下脈,通過望聞問切,了解身體屬性(因人的體質經常變化),從而配合適當的飲食概念,就是一種樂活的生活態度。
所謂“五行”,即為是木、火、土、金、水,“五色”即為與其對應的青、紅、黃、白、黑,“五味”即為酸、苦、甜、辛、咸。我們常說的“五臟六腑”中的“五臟”即為肝、心、脾、肺、腎。五行、五色、五臟之間都是互相影響、相依相輔的。
中國傳統的素食文化認為,日常食品,只要吃齊青紅黃黑白五色食物,就能達到均衡飲食。這概念基本上是對的,但還得考慮“四氣五味”因素。所謂“四氣”,是指食物的屬性,如寒、涼、溫、熱。
例如,豆腐營養價值很高,是素食者的“肉類”,但因絕大部分本地豆腐都用石膏凝固,老豆腐用的石膏尤多,而石膏性寒,若體質偏寒,就應改吃用鹽鹵凝固的豆腐。日本的玉子豆腐,都用鹽鹵凝固,實為豆腐中的極品,只是價錢較貴。
雖然中國傳統有吃啥補啥的說法,但其實沒那么容易。就中醫來說,單人的體質就分九類:濕熱、氣虛、痰濕、陰虛、陽虛、瘀結、血虛、平和及特稟。所以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體質,才能達到醫食同源的效果,選擇合適的食物來預防疾病。
夏季,五色素冷面是最合時令的樂活食品,且呵護臟腑、制作簡單,讀者不妨一試:200克面條、3棵菠菜、1根胡蘿卜、1個黃甜椒(約150克)、圣女果8顆、黑醋120毫升、黃糖30克、麻油40毫升,如是已食齊青紅黃黑白五色。先將胡蘿卜、甜椒切絲,圣女果對剖,菠菜切段,用冷水將面條泡軟撈起(如是不但可節約時間,并可保持面條口感有彈性),放入滾水中,煮兩分鐘,隨即撈起用冷開水冷卻。將胡蘿卜絲、甜椒絲各自在沸水中焯一下撈起用冷水冷卻后備用,菠菜同樣焯軟后冷卻備用。然后用麻油起鍋,加入黃糖及黑醋煮成調料澆入面內拌勻,再拌上列各色素菜即成。用黃糖是因為黃糖屬未精煉蔗糖,甜度較低,通常兩斤黃糖的甜度才及一斤白砂糖,所以提倡用黃糖。白砂糖是用化學物質把天然褐黃色的色素去掉,主要是為講究賣相色澤,但反而沒有黃糖健康。現今健康飲食概念深入人心,太過精白的食品反而令人警覺,比如精白面粉、加工太過精細的白米,帶點黃褐色的食品反而更加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