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曰,房子是職務和權力的體現。又曰,汽車更是職務和權力的表現。有職有權者,地位越高,權越大,“坐騎”就越高級、越豪華、越舒適。
對于普通老百姓,當然無專車接送上下班和外出。要么擠公車,要么騎自行車。
23年來,我這普通的機關干部,也只能和都市幾十萬百姓一樣,騎車上下班。
有人或許會問,何不坐公車?答曰,不快活,愁煞人。
一愁等。或因氣候、道路,或因車況、客流等諸多因素,公車來來往往難正常。有時趕上鐵道口堵車,等十分鐘不算短,二十三十分鐘不算長,等得心急如焚;騎車可早可晚,靈活多變,來去自由,也不受單行線、小胡同、不準左拐之類的限制。
二愁擠。錢少者、外地客、上下班遠者、小孩、老人,出于無奈,只能坐車。中國最大的特點是人多,于是公車上每每擠得水泄不通,前胸貼后背,無立足之地。冬日,大家穿得厚,更占空間,要上的上不去,下的下不來;盛夏,個個汗流浹背。
三愁站。我生性刀子嘴、菩薩心,每每上車只能買“站票”,有坐也得“丟”。見了小孩、病殘人站著,自己坐著臉發熱。尤其近來,老者、比我長者越來越多,雖不敢夸學雷鋒,但尊老愛幼之心難滅,于是,讓座。十次有十次我只能是“站車”,而且一站往往幾十分鐘。
四愁氣。沒上車的,千方百計想擠上車,上了車的不想往里走,擠在門口。不僅是怕走路,更是為下車方便。于是上車下車、車前車后互相生氣、爭吵。
幾十人擠在一起,你碰我,我踩他,在所難免。互諒互讓,本可相安無事。可偏有人忍受不了,什么“沒長眼”啦,“看你那德行”啦,你來我往,或吵,或罵,甚至動武。倘若有女郎罵你“耍流氓”,你還真有背黑鍋、挨痛揍之可能。坐一次車,生一肚子氣,何苦?
五愁味。擠成肉餅的車廂里,眾人嘴里呼出的廢氣(有的是臭氣)、汗味(有的是狐臭)、鞋襪之味等等,有時憋得你喘不過氣來。
權衡利弊,我改騎車得了。
哪怕冬日硬頂西北風,風如刀,寒似劍;哪管春秋時“上午西北風,下午轉東南風”來回頂;何懼盛夏日如火,地如蒸;哪怕雪地車子“摔屁股”,提心吊膽。
23年里,我騎車里程,已接近繞地球赤道兩圈。然而,我得到的也很多,甭說騎車自由,鍛煉身體,買東西、采購方便,少生氣。僅生理年齡我就年輕許多,恰如青年小伙。雖步入花甲之年,但眼不花,還有1.5的視力;耳不聾,沒有腰酸腿痛、骨質增生之憂;更有減肥之奇效。練就了吃苦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一般困難嚇不住我。真是騎車樂,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事實證明,事物都有利弊雙重性,而且有時互相轉化,化弊為利。沒有住近處、坐小車之樂,但騎車之樂又是他們難以享受到的。常言道,退后一步自然寬。與命運抗爭不過的,不妨退一步。現代化固然有樂的一面,也有憂的一面。太安逸、舒適的人也會得“現代病”,所以“回歸大自然”實乃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