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法式面包,總會憶起長棍面包,俗稱棍子面包,外表脆硬,烤成金黃色,即使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的舊法租界區域的食品店如哈爾濱食品廠、上海食品廠仍有售這種棍子面包。
在昏黃的時分——那時霓虹燈遠不如今日這般刺眼,不時有幾個老克勒穿著舊塌塌的米黃色風衣(這種晴雨兩用風衣穿得越舊越有氣派),高高豎起衣領,手捧一只牛皮紙袋,內里豎著那么幾根黃澄澄的棍子面包,踩著一地落葉踽踽而行,很有幾分《北非諜影》中亨弗里·鮑加的滄桑感。他們原先獨住一幢的淮海路周邊的法式小洋房歷經風云變遷,他和他的家人早已被迫擠到只剩一個樓面甚至可能只有一間房間了!但追求生活的精致優雅細節,是他們最后的一道防線,永不會放棄。這是他們舊日生活方式的唯一可以抓牢的印記??Х群头▏L棍面包,就是這最后一道防線的風景之一。
法國長棍面包決不能像啃甘蔗樣抓住啃,這是外國癟三的吃法。正宗的,應將長面包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抹上白脫油或乳酪及各式果醬,最佳是開心果醬,既健康又清香;用花生醬加白脫油當然更佳,但小心會增加體重。
法國面包最常規做法是做法式三明治,滬港到處可見的法式“D”字帶頭的快餐式店里,都可以看到長棍面包切成約30~40厘米的一截,夾入吞拿魚、鵝肝或魚子醬等不同餡,也可夾入各式色拉,與切成三角形的英美式三明治外形很不同,但味道卻無異。
在香港如若想要品嘗到真正合你我口味的法式三明治,就絕對不能去那“D”字帶頭的開遍商樓的法式快餐店,更不一定在中環蘭桂坊一帶的法國人開的高級法式餐廳,而是在位于九龍佐敦的一家外貌樸素不起眼的越南人開的法式面包店,名字叫“添記”,很中國。
越南作為法國百多年的殖民地,從咖啡到正餐到法式面包,都散發著揮之不盡的法蘭西遺風,與上海今天的舊法租界很有異曲同工的氛圍。
上世紀70年代,大批越南難民涌入香港,佐敦的渡船街碼頭自然而然地形成越南華僑聚居地。有力氣的難民在香港出賣勞力,有廚藝的就靠廚藝營生,故而香港多的是越南餐廳。難民生涯就全杖艱苦創業,因此店名也很本地化?!疤碛洝?,容易記住,也容易融入香港本土,但讓店開下去最關鍵還是質量。
每天上午11時到夜半12時,“添記”都有熱騰騰香噴噴的法式三明治供應,現烤現賣,面包就是切段的棍子面包,烤得金黃香脆,餡料新鮮,不用做廣告,那四溢的香味就是最好的廣告。
30多年來,“添記”名氣越來越響,但店鋪門面仍樸實無華如初,也沒有擴大,下午4~7點小小鋪面內擠滿客人,有外賣也有就坐在店堂簡易小凳上趁新鮮熱乎吃完再走的。大部分都是熟客,越南華僑占了大半,吃了這里的法式三明治30多年,始終新鮮可口如一。
為了節約成本,“添記”只有范先生和李先生兩位老板兼伙計、財務、采購及大廚,通常店鋪里只有一個人坐鎮。就是這樣一刻不停地忙碌著,有時排隊人多,忙不過來,就會發一張“卡”,你可去外面轉一圈再回來取“貨”。為保證質量,店主寧可這樣將客人晾在一邊,也不愿意為求速度效率而早早將一份份三明治預先做好,始終堅持現烤現賣的傳統,對此客人也充分表現理解和支持。今時今日,吃一份三明治也要耐心排隊拿牌子,也只有“添記”了。
兩個老板總結“添記”的秘訣為:“面包要夠新鮮夠脆,最要緊是入爐前先噴下水。法式面包關鍵要脆,否則就會入口很韌,咬不斷?!泵姘贸?,難怪連精心調配的餡也不會搶去它的風頭。
“添記”的法式三明治餡料是現做現賣,底料是咸豬手肉,然后是五香腩肉和嚼肉。所謂嚼肉,是將豬肝及豬肉一同攪碎,加入黑胡椒而成,味感如鵝肝香后呈半固體半液體狀態,是餡料中最可口的精華。一切餡料除咸豬手(咸豬腳爪),其他都是“添記”自家腌制的。再配以花椒八角檸檬葉及香菜,一應各種肉類餡料放入后,置入爐三分鐘,出爐后再加入番茄、黃瓜、腌蘿卜絲等。這樣一份三明治營養健康又耐饑,每份40元港幣,按照香港的消費水平,屬經濟實惠。
居港的不少越南華僑仍常常來幫襯,一方面是因為這里的味道實在好,另一方面,也為回憶下家鄉的滋味吧!
“添記”法式三明治
地址:香港九龍佐敦渡船角文苑街文耀樓30號A座地下(有泊車位)
電話:2385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