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拿破侖也說:士兵是靠肚子行軍打仗的。現代專家稱:營養也是戰斗力。在海灣戰爭后,美國軍事記者把軍糧列為“打敗薩達姆的十佳武器”之一,因為它“有效鼓舞了聯軍將士的肚皮”。由此可見,“吃”對軍隊這個特殊群體有很重要的意義。
野戰食品,是指軍隊在行軍、作戰或執行特殊任務情況下供人們食用的制式方便食品。目前,一些國家的軍隊對野戰食品的研究,側重于完善野戰食品的系列,增加野戰食品的適口性,使其更能適應于不同的作戰環境和軍兵種不同需要。
一、野戰食品實現口糧化
為了使野戰食品能夠受部隊歡迎,在研制野戰食品時更強調適口性,使得在口味和口感方面更容易被部隊所接受。
野戰食品的口味和口感加工應更接近平時飲食,盡量使用現代技術方法加工食物,使各類食品能夠保持原汁、原味和原形,減少粉碎、混合和壓縮,從而增加可連食性。
為克服口味品種單調的弊端,增加野戰食品的花色品種,應以不同的品種組成多種不同食物構成的餐譜,包括各種受歡迎的風味食品在內,從而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調換性,滿足指戰員在飲食上的更多喜好。
為改善野戰食品的適口性,比較強調熱食保障,除去生鮮食品必須烹調加熱外,許多熟食成品也盡可能地經過簡單的加熱過程成為熱食,或者調制熱湯料或熱飲料,從而使食用野戰食品更加有滋有味。美軍甚至提出戰場上盡可能地保障三餐熱食,如在海灣戰爭中廣泛使用的單兵快餐食品,品種多,口味佳,可接受性好。美、日兩國所采用的快速冷凍法不僅可以減輕野戰食品的重量,而且可以保持野戰食品的色、香、味和營養,提高食品的復原性能,成為世界各國野戰食品的發展方向。
二、野戰食品實現系列化
美國不僅有陸、海、空和海軍陸戰隊通用的單兵和集體野戰食品,還有特殊條件下和特種部隊使用的特種食品以及短期應急使用的救生食品;不僅有按敵區以外的其他地域使用的需要炊事人員制作熱食供應的小集體膳食,還有同一地域不能制作熱食和分散部隊使用的快餐膳食,以及按敵區和緊急情況下單兵使用的方便食品。
由于野戰食品的多類型多品種,以及功能用途的多種多樣,固定類型的野戰食品很難完全滿足部隊需要。因此,野戰食品的組成結構和包裝,在幾種基本類型的基礎上,應該按單兵或不同人數的集體餐份,分別包裝不同類型的食品,包括各種主食、副食、調料、湯料或飲料,以及各種風味的方便食品和混合熟食品等;按照戰時部隊當時的不同需要,隨機搭配不同品種和不同數量的人餐份或人日份,形成更多品種花色的餐譜,組成不同類型不同批次的更適應部隊需求的戰時給養。這種野戰食品模塊化的設計,不僅僅是構想,在有些國外軍隊中已有實踐。
三、野戰食品實現自熱化
自熱食品是一種不用任何熱設備和燃料就可以自動加熱的野戰食品。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所使用的快餐食品的加熱是通過食品袋在沙漠的沙子上由陽光進行或通過汽車的葉子板和散熱器進行的,可在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和營養的基礎上提供熱食。
這就要求野戰食品的制作,以簡便快速、自動加熱為原則,亦可在每個食品盒內配置一盒固體燃料,手動點燃加熱食用,以利于恢復體力,增加食欲,較好地適應現代戰爭的機動性和分散的要求。
四、野戰食品實現軍民一體化
野戰食品由軍隊自身進行保障和大量的儲備,不僅加重軍隊的負擔,而且勢必造成經濟上的浪費。
近年來,國外軍隊在野戰食品的研制過程中積極走“軍民結合”的道路,如美軍為了吸收地方的先進技術成果和促進野戰技術向民用轉化,每年定期與地方各工業部門和學術研究單位進行技術交流,為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機會。美軍為增強在全球的競爭力,于1986年制定了聯邦技術轉讓法,使美國軍方能及時將最先進的科學和技術用于野戰食品的加工和生產上,平時減少儲備,由地方食品工廠儲備生產技術和生產線,這些工廠平時生產民用食品,一旦軍隊需要,立即轉產野戰食品。
五、野戰食品實現高營養化
為了更加適應部隊戰時的需要,要求野戰食品的重量和體積進一步降低。提高野戰食品單位重量中的熱能密度和營養密度,也是降低重量和體積的重要途徑,目前已經可以提高到每克6千卡熱能的水平,但是仍未滿足。有設想采用人體可利用的高能物質代替部分傳統營養物質,可望使單位發熱量提到更高的水平。美軍曾提出21世紀的高能口糧能量密度達到每毫升7.1千卡,單兵可攜行3~5日。此外,通過進一步改進包裝材料和包裝方法,也可以更方便地運輸、貯藏和食用。
對于戰時較常食用的集體野戰食品,盡量做到每日每餐的營養物質平衡,完全滿足在戰時條件下的生理需要,保證不會發生由于食用野戰食品而致營養失調或營養不足的問題。對于戰時不常食用的特種野戰食品,盡量做到根據各種不同特殊條件的需要,采用特殊營養調配,或采用特殊添加功能性生理活性物質,以提高部隊適應特殊環境的能力,抵御外界環境的傷害,從而保持和提高生存能力、防護能力和戰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