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誰也沒有想到,緊隨2006、2007年兩年大牛市步伐而來的,是如此糟糕的2008年上半年。
滬指在4000點左右的時候,不少“高手”認為應該是中期調整結束了,勇敢殺入后卻發現是判斷錯誤:到了3200點附近,有人超前算定應該出臺利好政策了,結果政策出了,但3000點還是破了;當2700點不再是底的時候,有機構開始預測1700點為底,但人們明顯開始看不懂。
正所謂“牛市不言頂、熊市不言底”,底在哪里?誰也說不清!年初,開始的“牛”“熊”之爭早就無人談論,大家都沒了力氣,或許已經麻木了。
日子一如既往地繼續,樂觀的人們或許說:“股市給了我一雙熊貓的眼晴,我卻用它來尋找漲停板”。
2008年6月30日滬指收盤2736點,與1月2日收盤價相比跌幅達48%,A股市場因此成為全球上半年表現最差的股市。更令人驚訝的是,如此大跌僅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其中最壞的時間又集中在今年上半年。而上證綜指從2005年6月6日的998點上漲到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點則用了28個月的時間。
相比于大盤的跌幅,一些個股的情況則更觸目驚心。以6月30日復權區間收盤價計算,上半年有14只股票跌幅超過70%,659只股票跌幅超過大盤跌幅,兩元股重現A股市場。我們看到6月17日,ST梅雁(600868)、ST廈華(600870)和ST昌魚(600275)的收盤價分別為2.95元、2.98元和2.95元,隨后又有幾只ST公司加入到兩元股行列。
伴隨著市場的暴跌,“破發”、“破凈”逐漸成為市場上的流行語。截至6月30日,2008年新發上市的60只股票中,有14只“破發”,占比23%。以6月30日復權區間收盤價計算,從2007年年初至2008年6月30日,兩市通過增發預案的249家公司中,共有114家股價跌破增發價,占比46%。若以6月30目的收盤價計算,兩市共有26只股票跌破其2008年第一季度的每股凈資產。
上半年,普跌無疑是A股市場最大的特點。平安證券分析師李先明認為,大跌因為兩年牛市造成的A股市場泡沫。正是在去年,進入2000點時代后,情緒高漲的投資者推動了A股市場股票估值大幅上揚,投資者對市場高速增長的熱情和對遠離歐美獨善其身的期待,讓股價節節攀升,讓股價脫離了公司利潤的基本面,許多股票的市盈率超過了50倍。因此,盡管中國的經濟仍在強勁增長,但A股股市的暴跌卻不可避免地到來了,李先明說,4000點以上的調整是在擠泡沫。
然而,擠掉的不僅僅是泡沫,還有投資者的信心。當滬綜指重回3000點之下時,A股市場估值體系出現了紊亂,投資人開始對股票市場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變得恐懼,因而失去了價值判斷能力,恐懼讓他們開始非理性殺跌,恐懼又因為股票籌碼供給迅速增加而被進一步被放大。與市場信心不穩相隨的是,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全球通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通脹壓力加大,通脹是動搖投資者信心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石油以及食品價格的推動下,今年國內一季度CPI同比漲幅為8.0%、4月份同比上漲8.5%、5月份同比漲幅為7.7%,CPI的高位運行同樣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而這種影響直接帶來了上市公司業績預期不斷下調。
在宏觀經濟的風雪環境中,上半年A股市場的普跌行情中還夾雜著“大小非”解禁的冰霜,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1-6月由“大小非”解禁新增的可流通股為264.48億股,如此巨額的“大小非”解禁股出籠,曾被市場喻為“猛于虎”。
這個時候,針對于中國資本市場類似“從頭再來”、“第二次推倒重來”的論調泛起。然而,話說回來,上半年糟糕的不光是中國A股市場,全球的股市也是一路下跌。據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指數(MSCI World index)顯示,剛剛過去的2008年上半年也是全世界26年來最糟糕的上半年。
上半年全球資本市場由美國領銜,歐洲、日本、印度、中國香港均迎來不同程度的下跌,市場普遍預計本輪全球股市大調整將延續到2009年以后,另有機構認為美股弱勢格局至少將延續到2008年10月份。實際上,美國股市已進入熊市新通道。2008年6月底,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較去年10月高點下挫逾20%,這一幅度通常被視為股市進入熊市的一個標志,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早在2月底已經進入熊市。再來看香港恒生指數,2007年10月30日到達31958點的高點之后,也進入了一條下降通道,6月30日,港股恒生指數收報于22102點。目前,香港恒生指數受到美國與中國A股市場的雙重拖累,近期將很難有較好的行情。
或許當投資信心遭受嚴重打擊,心理麻木之后,該喚醒的是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刻骨銘心的記憶。未來A股市場能否理性走好,除了資本市場自身的問題之外,市場參與者不再追漲殺跌的心態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