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量未明顯改變
自2004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正式推出之日起,便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因為它相較于傳統金融工具而言,更適應投資人的個性化需求。2006、2007年銀行理財產品保持了前兩年快速發展的勢頭,我們的統計數據顯示,這兩年銀行理財產品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呈現逐年成倍增長的趨勢。截至2008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累計近6000只,其中人民幣理財產品約占36.04%,同時產品的幣種結構保持穩定。
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迎來了由監管部門發起的大規模的調整和整頓,希望對出現問題的反思與監管將會使銀行理財產品在未來有更好的發展。從2008年前6個月產品發行的總體數量上看,盡管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但6個月總計發行1100只,已經超過2006年全年1048只的整體水平,說明我國理財市場持續快速發展的勢頭是不會逆轉的。
2008年新春伊始,前兩年處于快速發展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遭遇到發展過程中第一次嚴重挫折。銀行理財產品中出現到期收益率為零(或負)的所謂“收益門”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從圖1中不難看出,銀監會的整頓清理工作對四五月份的產品發行影響較大,但6月份發行數量又迅速上升到193只,似乎說明銀行理財市場已走出“收益門”事件的陰影。
產品結構在分化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產品風險和收益結構基本符合風險和收益平衡的原則。就是說,風險大且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收益也較高,反之則收益較低。
按照風險調整收益評判,最好的是利率和匯率類產品,其次是股票、商品和指數類掛鉤產品,最后是票據和信托類產品。從穩健發展的角度看,相較于其他兩類產品,利率和匯率類產品競爭力最好,應該是下一階段理財產品市場的主要發展方向。
從產品來看,上半年共推出浮動收益型結構化產品(包括掛鉤型產品和打新股類產品)233只,而同時期,固定收益性的普通型產品(主要包括存款類、債券類、票據類以及信托類產品)共發行867只,占總數的78.82%。
將以上數據進行對比后我們會發現,結構型理財產品在比重上有著劇烈變化。相較于傳統金融工具而言,結構化理財產品更能適應客戶和投資人的個性化需求,故該類產品比重的增加是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發展的重要指標。上半年其占比的下降說明目前市場還不足以支撐這一新生的產品的發展和壯大,國內銀行業理財產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受股市低迷與監管加強的影響,今年已發行的43只打新股產品幾乎全部都是第一季度發行的,第二季度僅為6只,而且還都是以諸如信托等方式來減緩風險。受同樣因素的影響,同屬結構性產品之下的190只掛鉤型產品中,第一季度發行了124只,第二季度僅發行了66只,比第一季度幾乎下降了50%。
從目前來看,銀行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品結構雷同,理財產品同質化較為普遍,這源自于國內銀行具備的“通道”功能基本上一致。
下半年預計將發1200只
基于對過去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對我國理財市場發展狀況回顧和反思,我們預計,2008年下半年,在進一步化解“收益門”事件的不利影響,經過有效整頓的理財市場在發行數量、融資規模和產品結構上都會好于上半年。
首先,在發行數量上,如果每月按照6月份發行規模,則下半年累計新增發行數量大致在1200只左右,略高于上半年。預計全年發行數量2300至2500只,低于2007年水平,但遠遠高于2006年水平。
其次,在產品結構上,從穩健發展和規避風險的角度,主要是以票據型、信托型和存款型等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結構相對簡單明晰,掛鉤于利率和匯率的結構化產品亦將逐步回暖,成為浮動收益類產品的主流。預計全年固定收益類產品將占70%市場份額,而浮動收益類產品為30%。這種比例結構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將會大致保持不變,這是由我國現階段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水平決定的。
其三,在發行規模上,預計全年與2007年持平,接近10000億元人民幣。
不經歷風雨,難見彩虹。2008年或許就是嬗變的前夕,昭示我國理財市場即將從目前產品導向的發展模式走向以服務為中心的綜合性發展的康莊之路。
從本質上看,目前,市場上普通型固定收益類產品,只不過是銀行爭奪儲蓄存款的手段而已,以獲取利率管制條件下誘人的無風險套利價差。對于占據居民儲蓄絕對份額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來說,是守住市場份額的堅盾,對于新興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則是搶奪儲蓄市場份額的利矛。
至于結構型理財產品,由于國內金融市場上缺乏相應的投資工具,國內大部分商業銀行實質上都是承銷或代銷具有國際投資通道所發行的產品,平臺較為類似,同質化在所難免。
銀監會表示,目前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品設計管理機制不健全,未有效開展客戶評估,產品風險揭示不足,未能建立完整信息披露機制,銷售人員的管理存在漏洞,以及投訴處理機制不完善6個方面。
理財市場上出現諸如產品設計、信息披露和營銷服務等方面問題,既有制度創新方面的問題,亦有業務定位不清方面的原因。如何在保護商業機密與充分信息披露之間保持有效平衡,無論在理論和實務上都是難題,這在成熟資本市場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