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中了前頭,可我猜不著這結局”。這話是對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最真實的寫照。
年初,銀行理財產品承繼了上一年度的趨勢,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但隨即便遭遇“收益門”、“負收益”的尷尬,隨之而來的則是由監管部門掀起的銀行“整風”。下半年,銀行理財產品能否真正從喧囂中回歸、在投資者的殷切期望中獲得新生,值得期待。
監管“整風”不期而至
今年年初,與股票市場連結的銀行理財產品包括了銀行業QD系產品、打新股產品、類基金產品、掛鉤型產品等,再加上債券類、信托類、現金類理財產品,不但產品系列多,而且各行發行的單只產品數量也非常可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季度,全國理財產品銷售量達到9100億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總額,銀行理財產品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但是,正如沒有人預料到A股市場會在攔腰斬半后仍找不“底”一樣,2008年中國銀行業的“整風”不期而至。4月3日,中國銀監會辦公廳下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6月6日,該廳又下發《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6月底,銀監會以“窗口指導”的方式叫停了銀行擔保信托理財產品。銀監會這接連3個動作,確立了上半年銀行理財的主題——整風。
出局產品影響金融政策
監管層為何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大力“整風”?
央行與銀監部門的兩位領導在上月底舉行的“首屆銀行理財高峰論壇”上的表示可以說明問題。央行上海總部調查統計研究部、金融穩定部主任凌濤表示:“金融創新產品的出現可以分散風險,但也可能加劇風險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銀行理財創新已經對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和金融監管提出了新的挑戰,甚至影響了央行穩定貨幣政策的執行。”
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則表示,財富管理在中國是一個發展迅猛的新興市場,產業創新相當活躍。但是,商業銀行普遍對理財機構定位不夠精準,個別銀行將理財產品視為吸收存款的渠道,這樣問題就很大。另外,銀行理財市場的競爭還不夠充分,因此去年以來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各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潛在風險逐漸暴露。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坦率承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自主開發能力不強,銀行自身缺乏產品定價能力,對理財產品持續估值的能力不足,產品運行中尚未建立有效的市場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體系。
一般說來,理財業務屬于典型的表外業務(即不計入資產負債表、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增加銀行收益的業務),但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理財業務卻具備了表內業務特征,并正對宏觀調控產生沖擊。
比如目前理財市場上規模較大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實質和表內存款差異不大,但央行收縮流動性的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卻不能調控這類產品,所以結構性存款產品無疑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同樣,信托貸款類產品的出現,也規避了央行對信貸規模的窗口指導,使得信貸規模的統計失真,效率下降。同時金融創新也會降低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從而增加貨幣政策制定執行的難度。這些原因都直接導致了結構性存款產品與銀行擔保的依托類理財產品的“出局”。
銀行理財仍是主力
雖然在這半年間,監管層對銀行理財進行了大力的整頓,但這并不是說高層在抑制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更沒有影響它們對于中國理財產品市場未來的信心。有關領導表示,監管的目的還是為了保障理財產品規范有序發展。
事實上,在過去4年中,由各大商業銀行推出的各類理財產品已經逐漸呈現中國內地理財市場“主力”的架勢。據統計,我國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規模已經達到8000億至1.2萬億元。今年3月至5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規模已經超過了基金。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建峰博士近期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正獲得高速發展,未來10年的增長速度均有望超過同期GDP增速。
按照成熟市場的經驗,人均收入水平超過1000美元時,將迎來理財市場的大發展階段。實踐也表明,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民眾的理財需求正在被釋放出來。但另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以公募形式發行的理財產品卻十分匱乏。銀行理財產品正好填補了低風險、低收益的存款和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類投資之間的空白。同時,作為代客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范圍、投資標的廣泛,其創新的空間可以說是無限的,這種無限性正可以滿足我國居民復雜多樣的投資需求。
在存貸利差逐漸縮小的今天,對于未來十年中面臨轉型的中國銀行業本身來說,發展理財產品也是順利實現轉型的關鍵所在。
其實,這半年的“整風”也讓中國的商業銀行有了不小的進步,除產品風格向保本型回歸外,光大銀行正嘗試從“兒童理財概念”入手,推動銀行業務創新。相信不久后,這類新嘗試將不斷出現,在風險降低的前提下,投資者的選擇也將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