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作用重要的管制利率,另一邊則是市場化的金融市場利率。當前中國利率架構,固然有其存在的內在邏輯,但注定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過渡階段的產物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正在向前推進。但利率雙軌,依然是兩分天下,南北對峙:一邊是至今仍起重要作用的管制利率,另一邊則是市場化程度已相當高、影響日益深入和廣泛的金融市場利率。而利率市場化是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最終完成所需時間會相當漫長;且自始至終,兩個體系的磨擦與碰撞斷難避免。
除此之外,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利率的調整與變動并非可以完全自主,受到開放的程度、匯率制度選擇、傳導機制和利益平衡等多方面的制約。

以上因素,導致中國的利率體系和利率結構非常復雜,不易為人理解。在當前微妙的經濟、金融形勢下,作為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同時又是左右資本流動的主要航標,進一步探討當前的利率結構及其變化,便顯得十分必要。
尋找基準利率
探討利率結構,首先是找尋基準利率。但如上述,在當前的中國,符合條件并為各方所接受的基準利率,實際并不存在。求解真正意義上的基準利率,既然難以做到,則只有尋求替代。就目前情況看,可能的替代選擇大致有三:一是銀行存款利率,二是國債現券利率,三是國債回購利率。除此之外,自2007年正式啟用的Shibor,也可作為參照。
以銀行存款利率作為替代,主要原因是:其一,體制慣性。長期以來,銀行存款利率一直是整個利率體系的基礎,是測定其他利率的標尺。現在很多金融產品的定價,都還以其為參照。其二,影響力。中國居民的金融資產結構單一,大部分為銀行存款。截至2008年9月,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高達20.4萬億元,較4年前的11.4萬億元大幅增加了10萬億元,規模巨大。但其缺點也很明顯:缺乏主導性,金融市場利率已經顯著脫離銀行利率而獨立變動;期限結構不夠完整、合理;因利率調整不能完全自主,難免反應滯后;等等。
國債是無風險資產,信用最高,先天具備成為基準利率的條件。此外,國債市場的規模、流動性近年來提高很快,利率形成機制也基本市場化,它對于其他金融產品的定價,作用日益重要。當然,也有很多不足:首先,流動性有待進一步提高。2008年前三季度,銀行間市場國債現券成交金額2.88萬億元,僅占全市場現券交易的9.93%,換手率為60.25%,交易量和換手率甚至遠低于金融債。其次,品種結構不合理,且交易分布過于集中,影響了完善的收益率曲線的形成。再次,市場分割嚴重,不同市場收益率差別較大,導致參照性受到影響。
回購利率的如下特點,使其具備成為基準利率的某些條件:第一,交易量大。銀行間市場2008年前三季度包括現券和回購在內的總成交金額為70萬億元,其中,回購交易為40.9萬億元,占比58.42%。第二,利率形成已完全市場化。第三,導向性強,是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利率變動的先行指標。其不足之處在于,因是不超過一年的貨幣市場利率,且成交主要集中在七天以內,故缺少足夠的期限分布。
從長期看,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逐步推進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基準利率是否一定會從如上利率中產生,尚未可知。
在目前情況下,上述利率均可作為基準利率的某種參照,但如何使用,則完全視需要而定,并不能一概而論。
市場利率的期限結構
分析一下各種利率的關系及其變動趨勢,對于了解當前利率結構的主要特點及其演變,應能有所幫助。
先看債券市場利率的期限結構及其變化。比較分析顯示,當前債券利率的期限結構,大體呈現三個主要特點:
第一,在收益率曲線的中前端,銀行間國債收益率低于交易所國債,而在遠端,則是交易所國債低于銀行間國債,反映出銀行間市場投資者偏好中短期品種,而交易所市場對長期品種更為青睞。
第二,政策性金融債與國債之間的利差,在3年期限以內最大,是較為異常的,可能與政策性金融債收益率受到央票的牽制有關。如此前提不變,則偏好短期品種的投資者,若不考慮稅收因素,可優先選擇政策性金融債券。
第三,對于企業債券,最近交易所收益率顯著高于銀行間市場,體現出近期中期票據供給增加,以及一部分企業對外投資失敗,對信用產品造成的影響——交易所投資者對此反應迅速,而在銀行間市場尚未顯著體現。信用利差的迅速擴大,相信會吸引部分資金流入。

除以上相對變化,今年8月份之后,債券收益率曲線也變得日益平坦,體現為長期債券和短期債券的利差縮小,并持續至10月初,表明在這波行情中,投資長期債券當能獲得更好收益。
一般用10年期與2年期債券之間的利差,來描述收益率曲線平坦化的程度。隨著央行在10月8日宣布調降“兩率”,10年期與2年期債券的利差一度降至最小,其中國債為21個基點,政策性金融債為15個基點,但隨后至今,利差再度分別擴大至47個基點和32個基點。隨著市場氣氛繼續向好,目前利差水平或有進一步縮小的可能。比較而言,此利差國債較政策性金融債高出15個基點,顯示若購進長債,國債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在短端,因受央票的支撐,政策性金融債的利率暫時相對仍略高,因此導致目前該利差較小;但隨情況變化,短端利率應會再降,若將這一潛在的可能變化考慮進來,則要部分抵消長端政策性金融債相對于國債的利率優勢。
長期債券與短期債券之間的利差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市場對通貨膨脹與利率風險的擔心程度,利差越大,擔心越強。2007年底,此利差先是國債擴大,隨后政策性金融債跟進,并在持續近兩個月后,趨于平緩。在今年的6月中下旬至8月初,此利差再度擴大,但其擴大的時間滯后于掉期利差的擴大,這說明掉期利差的先導性,較長短期債券的利差指標還要更強些。
有必要專門討論掉期利率結構及其與其他市場利率的關系。利率掉期市場自開通以來,越來越重要,雖然仍有缺陷,但每年3000多億元的交易量,對于價格發現和評估流動性狀態的作用,已相當顯著。今年以來,掉期利率始終大幅低于政策性金融債的收益率,且國債與掉期利率之間的利差,在大部分時間里,也保持負值——只有在6月5日至7月4日這一個月,掉期利差保持正值,當時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且通脹與加息預期較強,導致掉期利率攀升。進入7月中旬,掉期利率率先大幅下降,領先于8月份持續上漲的債市行情,頗具先導指標的風范。
管制利率的變動
在談過市場利率之后,再回過頭來看管制利率。中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是管制利率,其變動在很大程度上超脫于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化。當然二者也有相關性:存貸款利率下降,會促發債券市場利率重心下移,而后者下行,也會對存貸款利率造成一定壓力——當然,這種壓力并不如前者來得明顯和直接。
但不同條件下,情況也會有所差異。比如近期,債券市場利率降低,尤其是央票收益率的大幅下行,便對存貸款利率進一步調降有強烈預期并帶來壓力。以目前情況看,即便與10年期債券相比,1年期存款利率除略低于企業債券,均明顯高于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而1年期貸款利率與10年期企業債券之間的利差,更是顯著拉大。
在貨幣市場,利率穩中有跌。連一向十分穩重的Shibor,也開始緩緩下移,但仍持續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種種跡象表明,未來貨幣市場利率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從結構上看,銀行間國債回購利率與銀行間拆借利率大體相當。交易所國債回購利率波動性較大,但整體水平低于銀行間市場,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暗示銀行間回購利率的變動有其自身的潛規則。
中國利率體系當前架構的核心問題或許在于:一方面是較強的利率管制,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利率市場彼此封閉。這種架構固然有其存在的內在邏輯,但注定是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過渡階段的產物。只有徹底改革存貸款利率,才會產生根本的變化。
高占軍為中信證券債券銷售交易部執行總經理,劉菲為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