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盤,一個月前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都還是一個遙遠的詞,3月19日卻突然降臨到他們身上:民生銀行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產品巨虧50%被迫清盤!
專家指出,民生銀行QDII理財產品在國內第一個被迫清盤,但絕不會是最后一個。
理財產品巨虧50%被迫清盤,在國內還是頭一次。民生銀行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被迫清盤之后,“投資人的利益如何保護”、“還有哪些理財產品有清盤風險”等問題突然間成為議論的焦點。
突然的“清盤”
3月19日,許多購買了民生銀行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的投資者都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電話很長,但銀行業務員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大致意思是這款產品在虧損了50%的情況下被自動結束。
資產突然縮水一半,有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投資人哭了,“這太突然了,我真的無法接受……”
不過,他們更多的是憤怒。記者了解到,3月19日當天,就有憤怒的投資者沖進北京西單的民生銀行總行大廈,試圖向銀行高層討個說法。
據了解,民生銀行10月份發行的這款名為“港基直通車”的QDII產品于2007年10月30日正式起息,產品期限1年。該產品投資標的為霸菱香港中國(歐元)基金。
3月14日,美國方面傳出華爾街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稱公司的現金頭寸“急劇惡化”,股價當日一度大幅下跌53%。受此影響,全球股市應聲大跌。 4天之后,在美國市場以及大陸股市低迷的雙重拖累下,香港恒生指數高開低走,盤中一度下探至7個月以來的低點20572.92點。受此影響,霸菱香港中國(歐元)基金,這只曾經連續三年獲得香港基金表現排名第一的基金,其凈值盤中走到了491.08的歷史低位。
這一價位恰好令民生銀行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QDII產品觸碰到50%的虧損線,被動清盤。
特殊的合同約定
東亞銀行的一款銀行理財產品浮虧超過60%尚未清盤,為何民生QDII理財產品虧損50%就清盤,讓投資人浮虧變成實際損失呢?一切在于合同的約定。
民生銀行3月19日發布了“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產品觸發終止公告”。公告中稱,按照我行《“港基直通車”交易合同條款》與《“港基直通車”交易產品合約》中相關條款規定:管理機構每天觀察產品凈值,如果產品凈值等于或大于觸發水平上限,或者,等于或小于觸發水平下限,則當日為觸發日。該日之后的第一個工作日為觸發終止日,我行按照觸發終止日基金凈值計算產品凈值。觸發水平上限:118%;觸發水平下限:50%。根據彭博系統公布的3月18日基金凈值為491.08,非凡理財“港基直通車”產品凈值為49.89%,低于觸發水平下限(50%)。因此按照合同約定,3月18日為觸發日。該日之后的第一個工作日為觸發終止日,我行將按照產品合同約定以彭博系統公布的3月19日基金凈值計算產品終止凈值。
也就是說,盡管投資人很憤怒,有些人揚言打官司,但想得到銀行的補償非常困難。有關專家表示,除非銀行給出了保本或者收益率等明確的承諾,否則很難打贏這場官司。
有缺陷的理財能力
有投資者指出,他們對于這個投資結果非常生氣,盡管從法律上他無法找到任何銀行的責任,但是他認為民生銀行作為代客理財的專家在投資設計上存在缺陷。
本刊注意到,在同一時間段,香港恒生指數從31958.41的高點跌到現在也僅僅是跌去了三分之一,而曾經連續三年獲得香港基金表現排名第一的霸菱香港中國(歐元)基金竟然跌了一半,大大跑輸了大盤。
在之前民生銀行《“港基直通車”產品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的廣告上,“自動終止機制”被宣揚為“產品結構科學,超額回報與風險控制相結合”優勢。對此,有投資者質疑說,“如果香港股市就此走好,那我們豈不是割肉割到地板上?”而最近港股上漲的走勢似乎在證實這樣的說法。
有專家指出,從產品設計上講,QDII不應掛鉤一個單一基金,應該更多考慮分散風險,因為幾乎沒有一只基金能永遠上排行榜前幾名。

銀行表態不會賠償
對理財產品巨虧超過50%并清盤事件,民生銀行會怎么解決呢?他們會不會給予投資人經濟補償?
據悉,日前民生銀行已經緊急召開會議,討論對策。
民生銀行有關人士表示,該行提供了兩種備選方案,一是按原合同執行,另一種是與民生簽訂補充協議,當產品凈值達到觸發水平下限時,不再執行原合同中的終止條款,由客戶自行決定是否根據原合同贖回條款贖回。
記者撥通民生銀行客服熱線,客服人員告訴記者,按照合同銀行已經在購買產品之前履行了告知風險的義務,因此不會對虧損進行賠償,投資者要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不過投資人如果購買民生銀行別的理財產品,他們將給予費率上的優惠,也可以優先購買一些“低風險,高收益”產品的優先購買權。至于具體措施,銀行還沒有出臺。
類似的風險還有多少
相關人士認為,民生銀行因QDII產品與投資者之間產生的糾紛,很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很可能是全球股市風暴下,國內第一單投資海外股票市場的QDII被迫清盤,但絕不會是最后一個。”
記者注意到,受次貸危機影響,國內QDII產品普遍出現虧損。目前基金系QDII產品平均虧30%左右,銀行系的QDII產品損失更大: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的QDII產品虧損約15%以上到40%以上不等,東亞銀行QDII利財通一期產品截至2008年2月14日甚至已浮虧63.18%。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一個虧損的“重災區”,再次出現清盤類似事件毫不奇怪。
其實,目前已經有幾只小基金面臨清盤的風險。金鷹中小盤、天治品質優選、德盛安心成長、申萬盛利強化等基金的資產凈值均不足1億元,正在逼近“連續60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清盤線。
本刊特約理財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QDII買入時機不好,基本上都買在了高點,所以導致了普遍虧損。目前,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負收益的銀行越來越多。銀行理財并非“包賺不賠”,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理解合同中介紹產品和風險提示的每一句話,切莫盲目聽信廣告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