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本刊重點關注了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負收益的問題,分別報道了《10款零收益產品逐個評》、《收益為零 浦發是否設置了理財陷阱》、《民生理財產品巨虧50%被迫清盤》、《打新產品也可能零收益》等文章。社會各界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大。
4月8日,銀監會也對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部分銀行在開展理財業務的過程中存在較為嚴重的違規行為,核心是未嚴格且有效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銀監會于4月11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對于商業銀行推出理財產品的設計、管理、銷售等環節進行了嚴格的規范。
重拳整頓
《通知》要求,商業銀行要從七個方面進行整改。從細化政策和部署檢查兩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監管。
第一,要健全產品設計管理機制。在為理財產品命名時,不得使用帶有誘惑性、誤導性和承諾性的稱謂和蘊含潛在風險或易引發爭議的模糊性語言。例如,某商業銀行命名理財產品為“招銀進寶”、“陸陸發”、“安心回報”、“聚財寶”等。
第二,商業銀行應根據理財產品的風險狀況和潛在投資者群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設置適當的銷售起點金額,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于5萬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
第三,要求建立投資者評估機制,規范理財產品的宣傳材料。針對不同的理財產品,設計專門的產品適合度評估書。對于與股票相關或者結構復雜的產品,商業銀行應該注意合理,科學及全方位的評估方法。理財產品的宣傳材料中應該全面反應產品的特點及與產品有關的重要事實。
第四,加強產品宣傳與營銷活動的合規性管理。銀監會要求,理財產品的宣傳和介紹材料中,在首頁最醒目位置揭示風險,說明最不利的投資情形和投資結果,對于無法在宣傳和介紹材料中提供科學、準確的測算依據和測算方式的理財產品,不得在宣傳和介紹材料中出現“預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樣。
第五,商業銀行要定期向投資者提供理財產品賬單(產品存續期不足一個月的除外),與投資者另有約定的,提供賬單的頻率和賬單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應不低于《辦法》的要求。商業銀行在未與投資者約定的情況下,在網站公布產品相關信息而未確認客戶已經獲取該信息,不能視為其向投資者進行了信息披露。
第六,商業銀行在與客戶簽訂合同時,應明確約定與客戶聯絡和信息傳遞的方式,以及在信息傳遞過程中雙方的責任,確保客戶及時獲取信息,避免導致投資者因未及時獲知信息而錯過資金使用和再投資的機會。商業銀行還應該制定投資者投訴處理制度,接受并及時處理投資者投訴。
第七,商業銀行開展綜合理財服務時,應該通過自主設計開發理財產品,代理客戶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不得以發售理財產品名義變相代銷境外基金或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境外投資理財產品。目前,部分商業銀行在代理銷售其他金融機構投資產品過程中,沒有對所代理產品進行充分分析,對產品提供者經營管理、市場投資和風險管理能力沒有進行有效評估,沒有明確界定雙方權利義務和風險責任,對代理銷售產品的風險收益監測數據沒有進行必要驗證。
由此可見,銀行理財產品確實存在以上“七宗罪”現象。

詳解銀行違規
此外,銀監會的抽樣調查也顯示出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許多問題。本刊通過整理歸納出四大核心問題,以供投資者參考。
問題之一: 產品設計管理機制不健全
部分商業銀行未能按照符合客戶利益和風險承受能力的適應性原則設計理財產品,沒有從資產配置的角度進行產品開發和投資組合設計,沒有應用科學合理的測算方法預測理財投資組合的收益率,沒有設置相應的市場風險監測指標和有效的市場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體系。
例如,民生銀行于3月26日清盤,其“港基直通車”產品是國內商業銀行首次主動清盤的QDII產品。該款理財產品全倉投資單一基金,并且在市場處于歷史高位時發售的做法受到普遍質疑,民生銀行在產品的管理方面出現了漏洞。
問題之二:銀行未正確開展投資者評估
監管部門發現,部分商業銀行沒有進行投資者風險偏好評估工作,或評估工作流于形式、沒做到準確了解投資者的財務狀況、投資目的、投資經驗以及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沒有評估投資者是否適合購買所推介的理財產品,沒有將關評估意見告知投資者。
例如,匯豐銀行IPFD0026匯豐中國股票基金掛鉤 (美元款)截至4月4日,積累回報浮虧-34.08%,匯豐中國股票基金掛鉤 (美元款)系列中共有9個產品,自初始估值日以來的浮虧從最少的-19.82%到最多的-34.08不等。面對這樣大額的浮虧比率,匯豐中國給予的評級居然只是中度風險,描述為 “風險級數一般”。并給出結論:“該產品可能適合樂于承受中度投資風險的客戶。”
問題之三:信息披露不及時
銀行未能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機制。理財產品在產品存續期內,銀行不曾向客戶進行任何及時的、持續性的信息披露。而在產品到期日,投資者一時間不能接受零收益,引發投資者強烈不滿也在情理之中。
浦發銀行“匯理財”2007年第一期F2計劃的合約中,第九條規定,雙方同意本產品乙方(浦發銀行網點)無須向甲方(即產品購買者)提供對賬單。顯然,浦發銀行利用“法律”手段,豁免了自己的賬單提供義務。
問題之四: 銷售人員管理、投訴處理機制不完善
監管部門還發現,部分商業銀行對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的管理存在漏洞;而且投訴處理機制不完善。主要表現為部分商業銀行沒有對本行理財產品銷售人員進行有效管理,沒有建立相應的個人理財業務人員資格考核與認定、繼續培訓、跟蹤評價等管理制度。針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訴處理機制不完善。缺乏專門的人員和部門及時處理客戶投訴,投資者投訴情況分析研究不足,對于投資者投訴較多的理財業務環節和理財產品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