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可能無法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寬度。
人的一生就好比一臺機器,從誕生那天起就注定是逐漸折舊的,生老病死是無法避免的自然現象,就像機器運轉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只是有的時候是小問題,維修一下就可以繼續工作了,有些問題卻有可能使一臺機器停止運轉甚至報廢,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尤其是那些剛過了磨合期開始正常產出的機器如果突然報廢了,也許整個生產線都將跟著停止運作,損失的不只是一臺機器的價錢那么簡單了,人的境況亦是如此。
“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因病致貧”這兩句很流行的話,充分體現人們對于大額醫療費—這個家庭財富無形殺手的擔心,那么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很多人說,我把錢都攢起來,自己投資,多賺些錢,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也有人說,如果家人有病,我就把房子賣一套給家人看病。這些都是解決醫療問題的方法,但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呢?
顯然不是,用自己的儲蓄去抗衡所有的風險,并不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做到的事情,即使能做到也不是最經濟的途徑,實際上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各種保險有效的組合,達到最省錢、最有利的效果。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有哪些類型的保險可以作為組合的成員。
如果每個人能夠按上述的金字塔的結構去構建自己的健康險防御體系,并且有比較充足的額度,那么患病后大額的醫療問題將得到有效的解決,真正做到讓家庭后顧無憂。
基于健康險金字塔最底層的就是社會醫療保障體系,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逐漸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制度一直遵循廣覆蓋低保障原則,可是,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做到應保盡保,覆蓋面非常有限。2004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64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2.57%,2005年為1.74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3.38%。雖然覆蓋面有所上升,但是遠遠低于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20%最低線。低保障卻是實實在在的執行著,因此我們不能僅僅依靠社會醫療保障,有必要及早進行一份中國式的健康險投保計劃,以彌補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的缺憾。
沒有一種健康險規劃可以適用于每一個人,也沒有一種健康險規劃適用于人生每一個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境遇的改變,需求的不同,所需要的健康險規劃也是不盡相同的。人的一生主要經歷以下幾個主要階段,首先是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到求學階段的青少年,其次是畢業后開始工作到成家之前的青年時期,再次是成家立業之后到50多歲的中年時期,最后是50多歲以后的老年生活。那么每一個時期該如何構建自己的健康險體系呢?

NO.1 青少年階段壽險投保計劃——消費型最劃算
讀者王先生夫婦的困惑:
我們夫妻倆剛有了小寶寶,還不到半歲,我們想為寶寶買份保險,畢竟小孩子生病住院的事常有,還是個小男孩,到了4、5歲淘氣的時候,磕磕碰碰有個小意外也是常事,可問了幾家公司的產品,有的可保終身的還有返還,有的是一年一年交的,差別很大,選擇很多,我們到底該為寶寶買什么保險好呢?另外我們夫妻倆都有社會保險,也都有大病保險,每年有盈余不是很多,除去房子貸款也就只有3-4萬元。
“可憐天下父母心”最能形容中國的家長,總想把最好的給與子女。很多未雨綢繆的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出生的時候就考慮為孩子攢教育金、婚嫁費等,為孩子買保險更是必不可少的。王先生夫婦也是相對典型的一對家長,但為兒童買健康險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王先生夫婦風險保障意識比較強,也比較理性,已經為自己投保了基本的保障。但首先家庭可支配收入目前尚不足,如果為寶寶投保終身健康險的話,支出會比較多。其次,孩子長大后未必一定會留在父母身邊,也許還有國外留學工作的可能,買終身型保險也不太合適;再次,依據現在CPI速度,從小給孩子花費長期險的保費等到孩子成年甚至中老年的時候,已經遠遠不夠那時醫療花費的價格了,甚至保費已經超越了保額,出現保費倒掛的情況。因此,給少兒買健康險應以消費型為主。如果想為孩子準備教育金,可以結合定投基金和其他險種完成這部分資金的積累。
目前市場上很多保險公司都有相關兒童健康險產品,主要以附加在分紅類主險上的醫療、意外、疾病為主,真正的消費型少兒疾病險并不多見,以下是恒安標準人壽和泰康人壽公司代理人分別給出的保險計劃以供參考。

說明:安享人生是儲蓄兼投資型的一次給付10萬元+分紅的大病保障計劃,少兒大病是針對孩子的一次給付10萬元的消費型大病計劃,其余為解決日??呐鲩T診及住院報銷的消費型的醫療計劃,每年只有3000元,卻能規避近40萬元的醫療風險,讓孩子在任何情況下,有比較充足的醫療費,救助孩子的生命。
恒安標準人壽安康連年健康保障計劃(A款)
購買渠道:銀行
保險期間:10年
保險費:一次性交付,每5000元為一份,買2份
重疾保險金:所交保費的6倍即6萬元
在十年保險期間內,小夏可享受五重高額保障。
第一重 投保一年后重大疾病保險金6萬元
第二重 公共交通意外身故保險金5萬元
第三重 投保一年后意外身故保險金1.1萬元
第四重 投保一年后疾病身故保險金1.1萬元
第五重 平平安安十年滿期后,可領取滿期保險金1.1萬元
NO.2 單身一族健康險投保計劃——混搭為宜
讀者小夏的困惑:
我在外企工作三年了,今年25歲,從每月4000元的收入到現在每月8000元的收入,實現了從欠債到有那么一些積蓄的飛躍,日子算是進入了正常軌道,但是父親的一場大病花去了我的大部分儲蓄,對我觸動更大的是平日里感冒都很少有的父親突然就倒下了,才切實感受到大病對一個家庭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現在的醫藥費也太昂貴,讓我對未來很是擔憂,所以考慮著買一份保險,可是我一IT工程師,著實對保險了解不多,所以想知道我這種情況該買什么保險合適呢?
“錢到用時方恨少”,一般的普通家庭越來越難承受比CPI漲的更快的高昂醫藥費,而我國實行的又是低工資低保障的原則,依照我國目前的社會養老體系很難完成醫療方面的保障,因此居民個人只能自己完善自身保障需求,這就不得不借助商業保險來完成我們的目標。針對小夏的情況本刊采訪了恒安標準人壽理財師給出以下保險規劃建議:
首先,小夏有儲蓄但不多,還沒成家,以后要用錢的地方很多,比如結婚、生子,父母萬一再生病等,所以不建議每年花很多錢用來買保險;其次,小夏以后用錢的地方很多,可以考慮定期返還類保險產品搭配消費型產品,如果保險期間不生病,也可以達到儲蓄的功能。

NO.3 家庭頂梁柱的健康險投保計劃——終身型更劃算
讀者朱先生的困惑:
我今年34歲,有個可愛的兒子,太太在國企做會計,工作比較穩定,我剛剛升任公司的部門經理,這樣的話每年我們倆稅后的盈余能達到15萬元。雙方父母親都需要我們的照顧,不過一邊父母有勞保每年給5000元就夠了,一邊父母在鄉下每年要給10000元,還得為幾位老人準備大病的資金,也得為兒子準備教育金,感覺身上的擔子比較重,也日益覺得健康是打拼最根本的基礎,萬一有一天我出了點什么狀況,實在不敢想是什么后果,所以最近著急想買一份大病險,以防萬一。
朱先生的情況代表了一個很典型的群體,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頂梁柱都會或多或少感覺到生活的壓力,以及對患病的恐慌,不僅是病不起,更是不敢病,所以及早做規劃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全家人的負責。朱先生目前的情況更應考慮大病險,終身型的相對比較劃算。因為消費型的重疾險理賠過一次后,再續保就很困難了,尤其對中年人來說隨著年齡增加,患病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如果保額不足的話,將是不可彌補的錯誤,抱憾終身。并且以朱先生的年紀投保終身健康險保費也不會很高,以目前的家庭收入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保額要盡量的高,依據目前醫療費用花費水平看,30萬元的重疾險保額比較合適,如果采取萬能險形式,隨著未來醫療費用的增長,也可以隨時增加保額。
根據上述分析,泰康人壽的理財師給出了各自的規劃:
主險:07泰康卓越財富萬能型重大疾病保險(儲蓄投資型):
#61607;每年存1萬元,共存20年
#61607;險種說明:
#61607;1.保障賬戶:保單生效后,60歲前,擁有:
大病賠付:30萬元
身故賠付:31萬元
61歲后,擁有:
大病賠付:20 萬元
身故賠付:21萬元
#61607;2.投資賬戶余額(以中等紅利4.5%計算,目前泰康收益為5.8%):
#61607;40歲4.8萬元(低)5.2 萬元(中)
#61607;50歲14.5萬元 (低)17.4萬元 (中)
#61607;60歲17.4萬元(低) 26 萬元(中)
#61607;70歲11萬元(低) 28萬元(中)
#61607;78歲0 萬(低)24萬元(中)
這種大病保險最大的特點:
#61607;1.一張保單,二個賬戶(保障和投資),如果發生大病或身故風險:兩個賬戶同時給付,隨著年齡的增長,醫療金越來越高。
#61607;2.資金充足的流動性:投資賬戶里的錢,5年后可以沒有任何手續費的情況下,隨時領取,以應對其他的任何疾病或意外情況的發生,但建議盡量不取,以保證退休后有足夠的醫療費。
#61607;3.用最低的錢買到較高額的大病,充分防止風險。
#61607;4.投資賬戶收益保底2.5%(目前為5.8%)
主險:世紀泰康個人住院補貼(消費型):
35歲男性:每年719元
責任說明::每天住院補助150元(從第四天起);大病住院補助300元,器官移植最多補助15萬元;手術費補貼最多8000元。
三年后,身體健康可以保證續保,像社保一樣,有病可以繼續擁有此種保險,是目前市場中唯一的一種。
NO.4 50多歲后健康險投保計劃——不投更劃算
讀者江大伯的困惑:
我今年55歲了,很快就到了退休的年紀,身體也經常出現這樣那樣的小毛病,大病到還沒有,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聽說有很多保險可以保好幾十種大病,所以我想能不能也買份這樣的保險?
保險是越早買越好,國內一般的保險即使到60多歲也能投保,但保費非常高,所以還不如自己攢錢更實在。不過意外到是可以保的,每年花個200元左右就可以了,所以建議張大伯多鍛煉身體,上個意外險,再就是有一部分儲蓄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