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會僅僅著眼于8月這兩個星期
路透社全球總編輯史進德認為,在這短暫的30 年時間里,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史進德(David Schlesinger)路透社全球總編輯
“冷戰”年代,“駐莫斯科記者”往往是一名記者攀向職業生涯頂峰的關鍵一站;現在,這關鍵的一站成了“北京”。路透社全球總編輯史進德(David Schlesinger)對中國并不陌生。他在香港加入路透社,擔任編輯工作21年,曾任路透社北京和臺北分社社長。
此次率領200多名記者報道奧運會,史進德依然不忘做一個記者:不僅參與奧運報道,寫博客,還用重達5.4公斤的400毫米鏡頭,為路透社拍下了“水立方”的比賽圖片。
盡管已經算是“中國通”,史進德表示,現在的中國同十多年前他做北京分社社長時的中國相比,有了巨大變化;路透不僅會擴大對中國的報道,也會盡力擴展其在中國的業務。
《財經》:你對北京和中國并不陌生。這次北京奧運會給你留下了什么新印象?
史進德:比較今天的中國和我在20世紀70年代第一次來訪時的中國,變化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在這短暫的僅30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開幕式上每個人都被9.1萬人環繞的時刻,我很感動。不過,會場里沒有一絲風,太熱了。
《財經》:此次奧運對中國和世界來說意味著什么?
史進德:首先,它向世人展現了中國的現代化一面。有2萬名注冊記者和1萬名非注冊記者在北京參與報道。路透社在北京有常駐機構,即使這樣,我們還派來了200多人。這3萬名記者發布新聞和圖片、電視轉播,展示現代化的中國和現代化的北京。

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奧運會之后要發生的事。兩周的激動、發展、開放是一回事,如何在這基礎上著眼未來,則是另一回事。
中國已經對外開放30年,帶來了我們已經看見的這些變化。那么,在未來30年會怎樣?世界不會僅著眼于8月的這兩周,還要關注接下來9月、10月、11月、12月,以及2009年、2010年和未來,都會發生什么變化。
《財經》:中國人希望通過各大媒體報道此次奧運會,向世界展現真實面貌。你覺得他們會如愿以償嗎?
史進德:我覺得媒體報道的僅僅是現實的一個角落。媒體反映現實,反映正在發生的事實,但僅僅是一部分。不能把奧運會期間的北京視為正常的北京或者正常的中國。要真正理解中國社會,就需要把所有不同的畫面,不管好壞美丑,不管是奧運會時還是平時,不管喜劇還是悲劇,都集合在一起。這才能構成一個復雜的全景。一小部分不是真正的中國。■
(上述相關采訪參見《財經網》視頻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