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事決定中國經濟未來:一、堅持發展路線;二、繼續走市場經濟之路”

柳傳志 聯想控股總裁
作為中國最具標桿性的民營企業——聯想集團——的創始人,現任聯想控股總裁的柳傳志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說到底,發展是硬道理?!?/p>
在8月11日的專訪中,他將這句話重復了很多次,似乎每一次重復都在更強化它的意義,更拓展它的內涵。在他看來,這是中國前30年改革開放的最重要經驗。
柳傳志承認自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北京奧運會的受益者。1984年,40歲的柳傳志參與創辦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聯想集團前身)。這原本是中國科學院旗下衍生的國有企業。24年后,聯想控股發展成為綜合營業額近1500億元,橫跨IT、投資、地產三大業務板塊,擁有兩家上市公司——聯想集團(香港交易所代碼:00992)和神州數碼(香港交易所代碼:00861)的“巨無霸”。而聯想集團更成為一家股權分散、創始人和員工均在其中持股的股份制企業。
2004年,聯想集團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走向全球;同一年,聯想集團以6500萬美元代價獲得北京2008年奧運會全球合作伙伴資格,成為第一家進入奧林匹克“TOP計劃”俱樂部的中國企業。
四年來,聯想投入了幾乎相同規模的營銷配套費用,并贊助了奧運火炬全球傳遞等活動。它對奧運的參與和投入,常常被拿來與漢城奧運會時的三星相比。
而柳傳志自己,在24年中安然度過了“改制”“宏觀調控”“多元化”“國際化”等諸多考驗,他期待著奧運之后的中國以更開放的姿態面對世界,也期待著中國更堅定地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走市場經濟之路。
“你的目標就是要發展,那么一旦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就不要被其他東西所左右,(向前向后)搖擺都不是好事?!彼f。
《財經》:你在現場參加了開幕式,有何觀感?
柳傳志:開幕式很壯觀,喚起了民眾的熱情。辦奧運會的整個過程,顯示了中國的凝聚力。
中國人這么重視奧運,是因為第一次舉辦,這就如同運動員第一次得獎,一定很激動。中國過去是窮人,現在富了一點,希望得到世界的尊重。在這個時候,我們努力爭取到把奧運放到家里來辦,把客人請來,看看中國實際上是什么樣。所以,從上到下都很激動。
這次奧運會和奧運會前的很多事,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最近有本書叫《崛起的四大國》,有助于我們了解外國人現在的心態。書中談到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打破了以往的格局,這意味著什么?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搶了別人的飯碗,會有人心里不舒服。但是,對著干不是辦法。中國要理解這種心態,政府和老百姓,特別是政府,要研究出一條路線來處理這些事。
《財經》:這次奧運給中國帶來的變化中,哪些最重要?奧運之后能否延續?
柳傳志:奧運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要大過對經濟的影響。它讓中國人更有凝聚力,這極其重要。這是因為,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跟不上,最后會迷失方向。此外,奧運也把環保提到一個高度。像北京的空氣質量,成為公眾關注的問題。
《財經》:政府為奧運做了多方努力,出臺了很多新政策,行為方式也有許多調整,哪些在你看來最重要?
柳傳志:奧運會前,中國在處理西藏“314”事件等問題上都表現得更開放和透明,效果非常好。汶川大地震后,中國也對記者全面開放。過去我們不習慣這么做,總想收拾好了再讓人進來。現在這么做了,效果很好。我希望堅持做下去。
中國申辦奧運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加入國際大家庭以后,要遵守國際大家庭的規則,才能被大家舉手通過,以前加入WTO也是如此。中國由此更加明白按國際規則辦事的重要性。中國的目的是繼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夠讓國際社會更有利地接受我們,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和透明的做法,是最重要的。
《財經》:你個人對北京奧運會有過什么期待?
柳傳志:我對奧運會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通過申辦,讓中國老百姓凝聚力進一步增強。近年來改革開放初步取得成果后,中國一度經歷了對政治淡漠、價值觀混亂的時期。申辦奧運,使得中國特別是年輕人對中華民族有了強烈的認同,民族熱情高漲,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
《財經》:如何區分民族熱情與民族主義激烈情緒?你對后者是否存在擔心?
柳傳志:非常擔心。像那次抵制家樂福的行動,我就不贊同。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都要想清楚自己發展的目標和方向,然后分析中間會遇到什么障礙,如何克服。不能賭氣,不能抵制,不能仇恨。對于不滿意你的人,要爭取得到他們的理解。
我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那是一個讓群眾性狂熱最充分表現的年代,越“左”越受歡迎。但光喊口號愛國卻不用付任何代價,要壞事。
《財經》:很多人認為奧運會可以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現在又有對于奧運后經濟下滑的擔心。你怎么看?
柳傳志:以為奧運會來了政府會怎樣,那還是計劃經濟一套的想法,是不懂經濟才這么說。能夠拉動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現實動力,還是那幾點:第一,中國有相當高素質、廉價的人力,泰國、越南等的規模都沒法跟中國比;第二,中國市場潛力非常大,尤其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時,有非常大的需求空間。這依賴于民營企業的成長,帶來更多的就業和消費。
中國這些年的經濟政策未必全都正確,但為什么經濟一直往上走?就是因為前面提到的這兩個拉動力帶來的空間太大,犯點小錯誤根本不影響大勢。
我堅持認為,中國經濟還會好下去,因為這兩個因素依然存在。只要發展大方向明確,政策不左右搖擺,心無旁騖堅決走下去,中國就沒問題。
中國現在確實存在若干重要矛盾,包括貧富差距、環境問題。我覺得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發展還是第一要務。談到貧富問題,我想提醒一點:正常致富與通過不正常渠道致富千萬別混為一談。因為正常致富是以發展作為基礎的,帶動了社會經濟財富的增長,這是良性循環。
《財經》:現在經濟增長有所放緩,許多人說廣東、江浙一帶的出口企業倒閉了很多。又有很多人說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是否需要政策有所調整?
柳傳志:不是所有企業都有問題,你說蒙牛受影響了嗎?根據我信服的經濟學家所講,人民幣匯率偏低鼓勵了很多企業的出口,但這不是真實的競爭力。早些年就該把匯率降下來,讓大家干點出口之外的,否則占的是國家的便宜。
現在真正讓人擔心的是政策來回搖擺。如果現在人民幣松口、貸款松口,讓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繼續活著,就會帶來更大問題。通貨膨脹加劇,危險更大。
我這些方面研究得不透,我只懂一條:就是研究透以后,該怎么走就要堅決走。只有明確政策導向,才能逼著企業往新的路上走,逼著他們去研究技術,打國內市場,去做品牌,這樣才有前途。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部分人會痛苦,但是應該承受得起。
奧運會對中國經濟既沒有什么大的推動,也不會有低谷效應。我只擔心政策搖擺,擔心中國能不能堅持發展的路線,走市場經濟的路。這才是真的。
《財經》:奧運會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一次展示。這條發展道路已經走了30年,奧運會之后是否需要重新定位?
柳傳志:奧運是中國的一次“加冕禮”。我覺得中國完全不存在重新定位的問題,鄧小平當時定的這幾條到今天還是非常對。
發展是中國第一要務,和諧社會跟發展之間并不沖突。不發展,既解決不了環境問題,也解決不了弱勢群體的生活提高問題,也解決不了民族問題;中國要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堅決走下去,根據這個路線去制定方針政策,就沒錯。
市場經濟往下走,要面對難題,如壟斷以及特權這些東西。上世紀80年代末,整個計劃經濟準備改革之際,就存在大批的批文、配額,這實際上是滋生腐敗的一個重要土壤。
還有就是現在控制通貨膨脹的方式,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規律?,F在對油價、糧價的控制,讓全世界受益,中國人吃虧。中國的市場經濟還在積累的過程,處理國際和國內經濟關系,盡量按市場規律去做,才能不吃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