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建立和實施著眼于反恐治本的長期綜合性戰略
奧運之際,在距北京萬里之遙的新疆,接連發生了令人震驚的恐怖襲擊案。
8月4日,奧運會召開前四天,新疆喀什一組正常執勤的公安邊防戰士在出操時遭到恐怖襲擊,造成16死16傷的慘劇;8月10日,奧運會啟幕后僅30小時,新疆庫車發生連環爆炸事件,爆炸點多達17處,主要針對平民目標,且造成兩人死亡、五人受傷。
兩事件之后,又有8月12日的新疆疏勒縣公路檢查站遇襲,造成三人死亡、一人受傷。此事件目前尚未被官方認定為恐怖襲擊,但觀察者普遍認為性質與前兩起襲擊相類。
中國新疆地區對恐怖襲擊并不陌生。據官方去年初公布,過去17年中,由“東突”勢力在新疆制造的恐怖襲擊事件多達250多起,造成600多人傷亡。不過,這些襲擊主要集中于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最初兩三年間。至2003年10月,“東突系”恐怖組織“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下稱東伊運)創始人艾山·買合蘇木被美國和巴方軍隊在巴基斯坦北部山區的聯合圍剿中擊斃,恐怖威脅已經大大降低。
在多年的反恐斗爭中,中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掌握了相當的主動權。2007年1月5日,新疆警方在帕米爾高原阿克陶縣山區,搗毀一處“東伊運”組織訓練營。今年以來,公安機關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先是于年初成功抓獲以“東伊運”派遣人員阿吉買買提為首的十名恐怖團伙頭目及骨干成員,繼而在4月初抓獲有意對北京奧運會實施恐怖破壞的阿不都熱合曼·吐爾遜、庫爾班·木塔里甫等率領的犯罪團伙,同步還繳獲了一批暴力活動武器及“圣戰”宣傳品。
然而,現實仍然表明,恐怖襲擊并不會從此銷聲匿跡。特別是因為與“東突”相關的恐怖組織均在境外有基地和給養,斬草易而除根難,隨時可能重燃恐怖之火。北京奧運會召開,恐怖分子雖面對空前嚴格的治安防范,仍不甘錯過這一虛張聲勢、“擴大影響”的“機會”,其結果就是以加倍的瘋狂在邊疆地區制造平民流血事件。很顯然,在中國境內反恐,與國際社會反恐道理相同,需要充分認識其艱巨性和復雜性,準備長期作戰。
長期作戰需要對形勢作出冷靜評估。應當承認,近期發生的幾起恐怖事件令人發指,理當嚴加譴責和打擊,但其影響力畢竟還是有限的;這種幕后“有‘東突’勢力的影子”(外交部發言人語)的恐怖行動,還不具備到內地進行大規模破壞的能力。同時,在中國境內開展反恐,打擊“東突”背景的恐怖組織應當列為重中之重,而且因其關聯性,在新疆地區提出的打擊“三股勢力”,亦即“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和國際恐怖勢力”還是恰切的。但對其他原因造成的刑事犯罪活動,縱在奧運會或其他重要公共活動期間,不宜籠統列入“恐怖襲擊”之列。不僅奧運會開幕次日發生在北京鼓樓之上的唐永明襲擊外國游客案與恐怖活動無關,而且奧運會前夕發生在昆明的公共汽車爆炸案,到目前也沒有切實證據表明系恐怖分子所為。說到底,反恐是一場特殊的戰爭,牽涉到國家安全與國際合作同步,需要科學認定和嚴謹把握,容不得混淆與放大。
長期作戰還需要具備開放的心態,堅持反恐的國際合作。中國早在2001年6月即在與中亞國家和俄羅斯簽署的《上海公約》中,主張反恐的地區性合作。美國“9·11”事件發生,反恐的國際合作大規模升級,中國一貫對此取合作姿態,有意以 “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來制定反恐政策,而且很強調在國際反恐中的聯合國領導地位與國家間協作。
不過,中國內地有不少普通公眾往往以為恐怖活動主要發生在國外,對國家堅持反恐國際合作的戰略缺乏充分理解。此次奧運會期間恐怖襲擊發生,自是壞事,但官方始終堅持輿論開放,不僅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還及時在事發地召開中外記者新聞發布會,由新疆自治區有關領導人親自披露大量背景事實,這縱在提升中國公眾境內反恐認知度的角度,也不啻為進步。公眾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中國實施“開門反恐”的安全戰略。
反恐長期作戰,還應全面吸取國際反恐經驗,進一步致力于“標本兼治”,努力根除恐怖之源。面對殘忍瘋狂的恐怖分子,軍事打擊是必要的,但當今國際上的恐怖主義極端意識形態此起彼伏,僅憑快速軍事打擊,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必須建立和實施著眼于反恐治本的綜合性戰略,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方能對恐怖主義斬草并除根。
這在國際社會已成共識,也與中國十余年來反恐斗爭所獲經驗相一致。中國在較長的時間內都將面臨恐怖威脅,需要納入立法完善、機制健全的理性進程,有關的法治建設亟待提速,以便切實打擊恐怖分子,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與正常生活。同時,在新疆這一多民族地區,反恐斗爭離不開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相互配合。中華民族大家庭和睦共榮,需要多重智慧。■